201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2014-06-11 17:5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 1、就业前景广阔
  • 2、满足行业特色和工会需要
  • 3、考研升学、出国比例增加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修业年限:四 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 生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服务、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 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中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专 业特色:注重学生人格特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注意与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强化教学实习环节;注重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扩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适 应面。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注重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厚基础、宽知识、通过学生对社会的服务,强化实践操作能 力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整体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相结合,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立足工会和职工,服务社会。
近年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和培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工会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教学质量改革项目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方 案,加强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材开发,强化师资培养、培训,规范教学管理,积极拓展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教学类竞赛 和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职称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敬业勤勉、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有 18人,80%以上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7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2人。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杨冬梅:教授、工会学院院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北 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长期从事工会理论与工会工作、工会和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等方面的 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世界银行、全国工会学研究会等十余项研究课题以及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等研究课 题。出版 3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出版10余部著作和教材,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院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标兵等荣誉。
课程设置
社会学、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障、职工社会工作、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争议处理、工会组织与 工会法、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 SPSS社会统计软件等。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就业领域: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单位;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与管理、高等院校、各种基金会、慈善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左右,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崇高的敬业精 神,在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中,从事工会工作、人力资源、职工教育培训、组织文化宣传、党建、管理咨询等复合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
本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目前,只在国内少数高校设有企业文化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但还没有一所高校招收这个 方面本科生。本专业的开办,弥补了企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断档,在企业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书写了新的一页。据企业家调查系统统计数字显示,全国从事企 业文化工作的人员队伍中,工会工作人员占了近 44%。因此,在工会学院设立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培养企业文化方面的本科生,体现了学院的行业特点和本院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和培育企业文化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企业文化专业加强了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设立了三门独立的实践课, 分别是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企业文化师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先后与智益德文化咨询公司、北京二商集团、同仁堂集团建立了教 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开辟了实践实习场所。
师资队伍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现有教师 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教研室教师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5名具有博士和博士以上学历。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教师近年在企事业行政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黄河涛教授研究企业文化多年,著述颇丰,其中《企业文化学概论》被列 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曹凤月教授的《企业伦理学》教材被列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教材,同时被列为学院第一批优 秀课程。李磊副教授参与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编写,同时还参与了技能考试题库的编写。教研室积极参与承担全国总工 会相关课题研究、会议研讨以及干部培训授课工作,与各界媒体密切合作开辟专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专业带头人简介
曹凤月:教授、哲学博士、专业教研室主任、企业文化专业带头人、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先后毕业于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社会福利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任教以来 ,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余篇论文被权威文献杂志转载收录。独立撰写著作、教材、工具书累计十余部,其中《企业道德责任论》列入学院第一批学术 论丛,并荣获“中国伦理学会30年优秀成果奖”, 主编的《企业伦理学》成为学院的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参与并担任副主编的《企业文化学概论》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北京市 级、学校级相关课题、教改项目共十余项。在学校科研成果评奖中,连续三届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领导学、劳动经济学、管理思想史、危机管理、西方经济学、文化学概论。
专业特色课程:企业文化学概论、企业伦理学、企业文化咨询实务、品牌学、市场营销、广告学、战略管理、劳动法、工会组织与工会法、职工民主管理、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1、就业前景广阔: 2005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1%)的企业建立有负责企业 文化建设的专门部门。企业文化师在国内目前每年至少需要十余万人,可是每年获得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只有3000—5000。因此,行政管理专业 (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近两年来,学生就业率为93.48%。
2、满足行业特色和工会需要:工会在我国的历史上历来是企业文化工作的主干力量。我院是工会院校,工会院校毕业的学生了解工会。 2005年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数字显示“工会干部抓企业文化工作占企业文化人员的44%”,也就是说,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学生在工会系统就业尚未完全满足需要。
3、考研升学、出国比例增加 :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本科毕业生,均可以进入其他大学的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继续攻读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三年来,企业文化专业的学生每年有将近20%的学生考上国内和国外大学的研究生。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适应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能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办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我校作为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结合我校特色和现有条 件,在专业建设中强调协调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特色定位,开设出劳工概况、劳工政策、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 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发展与就业等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研究基础。
近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拟定了新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0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课题总数多达百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数十余本。多名教师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课题在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全总、北京市和学校奖项达数十个,研究成果受到好评。
学科带头人简介
黄任民:教授、公共管理系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政策学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讲授课程有劳动经济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研究方向是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分配。主持2006 年度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阶级属性研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促进就业法研究”;主持200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发展和谐劳动 关系研究”。主编、合著《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分化与协调》、《乡镇社会论》、《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工作指南》等著作。多次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全国总工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各级科研课题,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企业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高 等教育战线》、《工人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学术论著中,分别获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征文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多篇论文被报刊转载或收入学术论文集。
课程设置
本专业共开设课程近 60门,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 会保障概论、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经典导读等;专业课: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等;实验课程: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实验、社 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专业任选课:行政学与行政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政治学原理、福利国家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在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从 2007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有良好的就业状况,每年的毕业生 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就业,并且就业质量较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考研、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或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学生的比例不断提高。社会保 障事业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及建设的伟大事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领域将会有美好的就业前景。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适应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进行政策研究、管理规划、 行政立法、行政监察、组织与劳动人事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机关管理、文秘等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视 实验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办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培养实用的管理操作技能;(2)突出工会办学优势和特色。本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充分利用有 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将工会行政工作、劳动关系中政府行为及其决策机制的研究与教学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工会与劳动关系、劳动就业与社 会保障方面的特色课程。
2012年,在专业综合改革基础上,行政管理专业再次修订了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主流与特色相结合、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的持续性与递进性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强调专业特色建设;(3)强调实验实践教学;(4)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需要。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0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全体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在专业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 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教学效果普遍优良。
专业带头人简介
刘文军:副教授、专业教研室主任。 1992年大学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在大型国企从事技术工作多年,2006年 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校任教,主要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1部,教材多部,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20余项,学术交流较多,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导论、现代经济学基础、社会学概论、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行政组织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地方政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经济学、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行政领导学等;专业特色课程: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劳动政 策、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专业实验实践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述、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公务员考试能力训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应用前景广阔。本专业自设立以来,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毕业生走向社会颇受欢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 95%左右。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 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咨询服务部门,以及有关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从事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相关科学领域 继续深造。。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政治学与行政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政治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及运作过程,具有良好现代政治思维素质、较强政治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本专业在确保政治科学教育系统性的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和现有条件,把劳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与工会、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劳动政策等作为研究方向,开设出 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动标准、薪酬管理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0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教师多次赴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韩 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交流访学,视野开阔。近年,专业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并与国际相关领域合作科研课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 响力。
专业带头人简介
赵祖平:教授、博士、公共管理系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政策学会理事。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 华全国总工会委托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江西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多篇被 CSSCI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次被评为学校级“十佳教师”。
课程设置
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比较政党制度、公共政 策、宪法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与公务员绩效管理、劳动政策、专业英语、政治学名著选读、公共管理学名著选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等。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领域主要有:各级各类党政机关、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司法、新闻出版机构、工会等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部门、研 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公私管理咨询机构;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 机构等。从事政策分析、组织人事、行政管理、外事交流、文秘、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或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深造。本专业就业领域广泛,就 业前景良好。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系统掌握法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尤其 熟悉和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从事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法学 系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保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法特 色课程,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工会法、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同时开设了劳动模拟法庭、劳动法律诊所、社会保障实务 与案例研讨等特色实践课程,建设了设施齐备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和法律诊所实验室,出版了一系列特色教材,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 研成果,为实现劳动法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 单位、法律服务机构输送了大量法学专业优秀人才。2007年、2008年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专业被确定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学科带头人姜颖教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
近年来,法学系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的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并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 以 适应社会和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并形成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具备“双师型”能力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制授课,努力提高教学 质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工会、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法学系学生在2012年北京市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师资队伍
法学系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较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18人,大都毕 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在读博士2 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2人。80%以上的教师都具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了法律应用型人才培 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法学系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院历年教学效果评估和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专业教师成绩优异 并多次获奖。
学科带头人简介
姜颖:教授、法学系系主任、 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多年致力于劳动法教学和研究,主要讲授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等课程。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主讲的劳动法课程被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出版的《劳动争议处理教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同时被中组部聘为全国干部培训专家库专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聘为 全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特聘专家。出版有专著《劳动合同法论》,主编和编写了《劳动争议处理教程》、《劳动法》等多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项科研成 果获奖,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达数十项。近年来多次受立法机关的委托和邀请,参与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 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工作。近年来经常接受国内外重要媒体的采访并担任媒体特约评论员,并为众多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培训,在学界和社会有较大的影响。
课程设置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的就业领域为: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相关领域,就业去向主要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 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今后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规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深造前景。 就业状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一直在 90%以上,就业与专业的符合度逐年提高,同时司法考试通过率和考研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地适应市场需求、从事各种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 1996年,是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 所具有的特点和就业保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坚持规范与特色两个导向,规范与特色相结合成为本专业的特色。为保证这一专业特 色,采取了规范化设计以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模块化设计以提供就业选择方向、实践化设计以提高就业技能水平等三个较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 26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韩国釜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院校,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教师均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4人,具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6人。
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50%,多位教师具有大中型企业工作或咨询经历,主持横向课题10余项。本专业教师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 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或转载,发表论著20余部。
本专业教师们敬业爱岗,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承担学院教改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 10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称号,发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论文10余篇。
课程设置
1、规范化设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在规范化方面,在坚持学院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 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管理学经典文献选读、计量经济学、企业创新管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课程。
2、模块化设计,提供就业选择方向: 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物流管理方向、创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策划方向三个就业模块课程。创业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模拟、创业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商务文书等课程,其中商务文书、企业管理模拟为专业特色课。物流管理模块包括物流管理、运营管理、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其中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为特色课程。营销策划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等课程,其中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为特色课。
3、实践化设计,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国际项目实训等实验课;在各门课程中提高实验 实践课时的比重,培养训练相关技能;以教师横向课题、学生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学年毕业论文等为抓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前景良好。根据统计,工商专业同学历年平均一次就业率在 97%以上。从往届毕业生情况分析,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工商税务等政府公共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基层工会等多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目前经营良好。另有25%以上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在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进行深造。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财务管理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自招收首批本科生以来,逐步形成了 “以基础为本、以应用为实”的基本思想,努力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主要突出两大特色: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众多的基础课以及包含劳动关系类课程在内的选修课,为学生奠定 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以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为导向,按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需要具备会计学、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三大知识支柱设置相关主干课程,构建学生多元化 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拓展空间。
2.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本专业逐渐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各个环节中,通过理论教育和 一系列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师资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 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4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4人。本专业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些年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家社科基金、各部委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种教材、学术专著 10余部,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相关期刊转摘。
本专业教师德高身正,治学、执教态度严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满意率高。教师多人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称号和各项奖励。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以专业必修课支撑专业深入学习,以专业选修课扩展知识和技能体系,以不同年级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实务操作。
本专业核心课程既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税法、统计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投资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也开设了会计综合业务模拟实验、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软件 应用技术、财务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等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
同时,为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本专业开设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审计学、项目评估、期货投资学、税收筹划、商业银行管理、创业管理等 20多门专业选修课。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前景良好,进一步深造的空间较大。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工商、 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毕业后也可以选择选择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投资学 以及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深造。近些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7%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在各大企业、国家机关等都有任职,亦有多人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继续深造。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经济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知识拓展能力突出,具备经济、金融、管理、财务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从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本专业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体现出两大特色。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与深造相结合。立足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又兼顾拔尖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
2.专业教学与学院特色相结合,学科培养与平台拓展相结合。在积极发挥经济学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日益凸显的 劳动关系、劳工权益等问题纳入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范畴。同时,本专业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层面实现贯通, 为培养“经济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师资队伍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勤勉敬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 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博士后6人。教师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项奖励。教师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本专业优良的教学水平。
经济学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出版专 著、教材等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 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EI、 SCI、SSCI、CSSCI、CSCD等收录和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相关期刊转载。本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任职,并承担多项中华全国总工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媒体的关注。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以专业必修课支撑专业深入学习,以专业选修课扩展知识和技能体系,以不同年级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实务操作。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完整地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 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史、公共经济学、经济博弈论、经济学名著选读、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中国 经济专题、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同时,开设了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证券投资学、期货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等多门实 验实践类课程。
此外,为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本专业还开设了经济法概论、国际金融(双语)、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文书、财务报告分析、跨国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商业银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20多门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广阔,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经济咨询和预测部门、市 场调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规划、管理、预测、分析、营销等工作。此外,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具有向经济学及相关领域 扩展的能力,可以选择到国内外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根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名列前位。近些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 持在97%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在各大企业、国家机关等都有任职,亦有多人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继续深造。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 2005年1月,前身是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校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基干系,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 24人,其中教师19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3人。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即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 部培训和本科、专科及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校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 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项进展是 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项进展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第三项进展是 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第四项进展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获试点建设单位资格,即将招生;第五项进展是2012年7月,本系参与建设的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教育部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劳动关系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本系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于 2008年3月公布,本系教师亦广泛参加了相关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为今后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共1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共6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共2项。学生发表论文共7篇,计划出版2005-2008级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本系隆重举办了首届北京市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召开了两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关系学系签约,促进师生互访交流。
本系 2012届毕业生共162人,其中劳动关系专业52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10人。全系就业率为99.38%: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99.09%,劳动关系专业为100%。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近期目标是 2013年开展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长期目标是把劳动关系系建设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劳动关系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关系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本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 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 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 实务能力。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 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年来,本专业正在完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拟实施 “学用双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拟试行“小学期制”,探索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加强学涯职涯规划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建设,坚定学生专业目标,大力支持和开展富于专业特色的学生课余活动。同时,推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建设,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教学管理,为全方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建立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学历情况为:博士3人,硕士5人。此外,劳动关系专业在学 校内还有兼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有6人承担专业课程。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师资为主,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 具有丰富的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是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秘书长。系副主任郑桥教授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 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 学。专业方向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引领,以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作为本专业重要的方法课程,还包括劳工政策、劳动 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再辅之以高等数学、英语、统 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以支持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升学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既涵盖了公共管理 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公共管理学主干课程,也突出了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其中,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劳工 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11门课程为本专业首创。从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课程重点放在管理学和专业方法课程方面。
此外,专业培养方案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比如,设置实践性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实践方式和考核形式作出制度规范,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就业领域: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 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 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本系获批于 2013年开展面向在职人员的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2012届劳动关系专业 52名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 管理与开发、人员素质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 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 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 作。
本专业致力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校人才实际特点编撰出版系列专业教材,同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全面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人力资源价值。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导向上,在教学安排上,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同时,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全部开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外,还突出劳动关系的课程,如劳动关系概论、劳动法、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劳动争议处 理等,这不仅可以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劳动关系意识,还能够提高其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能力。此外,本专业强调实践特色。首先,培养方案中大量设置实践操作 类课程,这些课程都对应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职能模块,只要通过课程学习就能掌握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其次,本专业开辟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这 些基地大多是具有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国内名牌企业,通过实习实践的方式,培养同学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其三,专业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以及依 托实验室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们营造和模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后,本专业师资大多拥有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 实践经验,为各类大型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从而能够保证教学的实践效果,课堂上不仅有各种企业案例的教学和谈论,还会经常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现身说法,从 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学生知识与实践的互动。
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状况呈现三个特点:首先,本专业具有专职教师 11名,保证了教学的精细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其次,本专业 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不仅视野开阔、学问精深,而且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从而更好的 能够与学生沟通交流;后,本专业师资大多拥有丰富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经验,为各类大型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从而保证了教学的实践特色,课堂上不仅有各种企 业案例的教学和谈论,还会经常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现身说法,从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了学生知识与实践的互动。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分为四个部 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实践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 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包括工作分析、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规章制度及劳动合同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企业劳动争 议处理、企业社会保险实务、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管理、 HR经典文献选读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招聘、企业文化沙盘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包括企业战略管理、比较劳动关系、国际劳工标准、劳工政策、危机管理、心理学应用、公司法、领导学等课程。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人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社会主流职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大需求。本专业一直强调就业质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名列前茅,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也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在 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三类:大型中央企业、知名外资企业以及上市集团公司。毕业生们大多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走向, 踏实勤干的工作作风常常得到企业的好评,并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品牌建设。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单位和企业咨询机构也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常见去 向。
2012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共有 110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9.09%。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 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院英桥职业教育学院,同时专业与所合一,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 所”。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而设置文化传播系。本系的创 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本科两 个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为文化传播学院,并经教育 部批准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艺术类本科专业。09年3月,李双院长兼职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 负责人,从而拥有了全高清设备的40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电视制作后期设备,以之作为实验教学基地,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09年4 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迄止今年,本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 术管理方向)四个本科专业。
文化传播学院尽管历史不长,但师资优秀,工作勤勉,严谨负责,业绩突出。20多年来,学院教师在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中取得了很大成绩。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截止到2012年, 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全总重点课题5项。
现在,文化传播学院共有41名专职教师,教辅工作者5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9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兼职教师13 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工作负责,德才兼备,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些还是 该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自09年起,学院介入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的管理,并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 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建立产、学、研三 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工,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使命感,将严格履行职责,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院部署,将本学院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新闻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是为满足新闻、宣教及文化传播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大学本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 新闻与文化传播理论与知识,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新闻、文化传播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能够在新闻、出版、 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体、宣教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主要设置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传播、新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
师资队伍
新闻学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团队三分之二以上教师均为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成员均入选 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课程设置
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主要设置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传播、新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新闻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依托工会强有力的媒介资源以及学校下属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三百余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0-20%选择继续深造,学生就业反馈良好。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学科。本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古今中外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基点,研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主要培养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有突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广泛的人文科 学知识,能适应群众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科研机构工作的专门人才。为适应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第一、二、三学年开设专 业基础课及专业限选课,大三开始按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分别开设专业任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有符合自己深造方向和较广泛就业技能的课程的愿望。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四个主要的方向:一是为各行业、各部门、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专门人才;二是为高层次教育,主要是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三是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输送优秀的通识人才;四是为自主创业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文 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我院的汉语言文学在此基础上又与新闻、文化产业两个专业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形成了一个既有传统学科深厚底蕴,又能适应社会 时代需要的注重文化传播功能的学科复合特色。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本专业近年来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至 2012年,在实践周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视听语言、摄像与编辑、纪录片创作、网络传达室播实务等九门专业实践课,同时增设了文传通识课,在经典导读、公民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教育。
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能充分保障优质教学的师资条件,专职教师有 13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5 位,有博士学位者11人,博士后3人。任职教师的专业课程覆盖了本专业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在古代文学、文献学、美学、文学理论各个学科都有学术科研能力 突出的教授、副教授做学科带头人。另外,本专业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设备完善的文化传播实验中心,有中华书局、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日报社》等多 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具有优越的学习和实习条件。
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体写作等十门基础课程,先秦诸子研究、比较文学概论等十多门专业限选课程和三十多门专业任选课程。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具有普适性,就业领域广阔。从专业上看,机关、报社、电影、电视、教育、科研等领域 都有广泛的需求;从行业上看,适应各个行业的组织、宣传、策划等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广泛的就业渠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 史悠久的传统基础专业,在各大高校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是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多的一个专业,每年硕士招生规模都为庞大,因此,本专业的学 生又有着为开阔的深造前景。本专业现已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5%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戏剧影视文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戏剧、影视剧本创作能力及面向数字传播的影像制作能力,同时具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及相应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本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其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以文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干,培养既有扎实的文化 底蕴和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能力和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复合性人才。自专业成立以来,专业全体教师始终以高度敬业的精神投入专业建 设与教学改革,先后以专门立项形式对该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阅读书目、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案等进行了综合修订与设计。目前,该专业已初步形成以下特色:
1、注重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戏剧影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整合文学、艺术(戏剧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资源,构建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契合文化创意产业现实需要的课程体系;
2、借助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软硬件条件,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全力实践跨学科、复合型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3、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与业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该专业实践教学(含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数占全部总学时、总学分的 30.6%, 在全国同类专业位居前列。除开设各类高质量的实践课程外,该专业还建立了每年春季学期举办DV作品大赛、秋季学期举办短剧创作大赛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学生 实践能力的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硬件方面,该专业依托工会媒介资源以及学校下属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和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 中心”(含钢琴房、录影棚、录音室、综合排练房、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多媒体影像展播厅、戏剧影视视频资料室等实验室),拥有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位居前列的硬 件设施。同时,专业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光线传媒、凤凰卫视、四川大学生电视节组委会、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组委会、旧金山亚洲微 电影节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优秀成果的输出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师资队伍
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系“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15 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白俄罗斯音 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专业涵盖文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音乐学及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学科。其中,骨干教师 均为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许多教师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国家级报刊、出版社、影视公司、网络媒体等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
专业带头人简介
王江松:教授、文传学院副院长、劳动哲学与劳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外国哲学史学会、全国价值学会、劳动社会专业委员会会员或理事, 1963 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5篇被 《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摘》、《新华文摘》转载或索引,21篇被CSSCI收录。出版《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郭象个体主义哲学的现代阐释》、《悲 剧哲学的诞生》、《人性与个性》、《寻找自己与成为自己》、《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历史走向》等9部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1项、全总重点课题2项、学校重点课题1项和一般课题3项。获三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08-10年度“科研十佳教师”。
王翠艳:副教授、专业教研室主任。文化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艺术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戏剧影视 文化。曾独立出版专著《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参与撰写《中国实验戏剧》、《中国艺术传统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戏剧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张迷世界》等图书多部,编著有《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等图书六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剧评、书评多篇散见于各类报刊。 2005 年进入我院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两项,院级科研项目两项、教改项目五项(其中两项为院级重点项目),参与国 家艺术科学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北京市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各一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十佳、2008-2010年度科研考核优秀、优秀科研成果 评奖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专著三等奖一次。
韩婷婷: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学研究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 员,主要讲授戏剧概论、中国电影史、类型片策划、美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类型电影。出版专著《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史学溯源》,参与撰写 《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创意产业译丛》、《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等图书,参 编教材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州学刊》、《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 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青年基金项目、院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项,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课题三项,院级一般教改项目两项。
课程设置
本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以艺术、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干的交叉学科,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 要求,培养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能力和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 系统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练掌握戏剧影视剧本及相关文案的创作能力,此为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2、系统掌握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其发展历史以及新动态,具备敏锐的文化创意眼光和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
3、具备较高的戏剧、影视、新媒体视频产品的编导、策划及前后期制作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掌握本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具备适应当前文化产业背景和数字媒介环境的素质与能力,能够独立获取相关学科知识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适应相邻专业的业务工作。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戏剧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影视声音、戏剧剧本写 作、影视剧本写作、表演导演艺术基础、图片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配乐、制片管理、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
特色课程:钢琴、书法、电脑音乐 。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其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以及影视媒体、文化传播、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机构或相关部门任职,胜任戏剧、影视及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创意策划、文案与剧本写作、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各项工作。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5年成立的一个教学部门,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4年。早在1984年,学院就创 办了劳动保护管理系,并于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大专班学员,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2002年学院开始招收高职学生,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 目录,劳动保护专业更名为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懂法律、会管理、有技能的劳动安全卫生的专业人才。由于本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 培养目标,得到各方面的首肯,在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界有一定社会影响。已毕业的劳动安全卫生专业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005年 9月,安全工程系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其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 康的角度,以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劳动卫生问题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劳动安全问题,即伤亡事故的预防、控制,而且包 括劳动卫生问题,即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等内容。可以说,在国内众多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唯一一个以劳动安全卫生体现自身专业特色 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职业危害相对严重,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而职业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 况,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设置职业卫生方向,加强职业卫生问题的研究和增设职业卫生方面的课程。这样,安全工程专业培训的人才符合我国将安全生产与职业 卫生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也与国际上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相吻合。
此外,安全工程专业还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政府为公共安全理论研究提 供了政策与制度上的大力支持。随着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管理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 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主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是目前国内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唯一一个专业发 展方向。2007年9月已招收首届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生。可以说,该专业方向的设置,意味着我院在专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上赢得了先机。
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实行新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即招生时不分专业方向,本科一年级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进入二年级后,开始按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劳动安全管理方向、职业卫生方向、公共安全管理方向)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安全工程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基本技能与手段,在劳动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能够从事管理、监察、评价、咨询、培训研究、研究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职业卫生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职业危害、 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使学生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的技能。公共安全管理专 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的方法 和手段。
安全工程专业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 22人,其中专业教师18人,包括正副教授8人,讲师10人。自我校安全工程系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人才引进 与培养,现已建立了围绕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以及基础教学的四支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本系专业教师编写和出版了多种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技 术、公共安全等的教材和专著;承担了全国总工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教委以及企业的多项科研项目。
此外,本系聘请国内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我国安全科学的新发展动向。
课程设置
本专业按照三个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应课程。
劳动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电工学、环境科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概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等;
职业卫生方向主要课程有: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学、工业通风与噪声控制、工业防毒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个体防护技术;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经济学、工业安全技术、消防安全、事故应急与救援、突发事件指挥与决策、灾害风险管理学、安全信息管理。
就业领域及就业状况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阔,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评价和 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和咨询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劳动保护部门保险机构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 业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
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安全评价师资格、职业卫生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职业卫生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瞄准社区安全、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等公共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就业领域,填补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
安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例如, 2012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33名毕业生,其中25%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8%的人进入大型国有企业、37%人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6%的人考取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
原标题:201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关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劳动关系专业培养契合中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以深厚劳动情怀、多元知识体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业、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劳动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经济学(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劳动经济学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经济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毕业后学生具备在经济领域就职的调研、规划、评估、运营、咨询、营销等基本素养,能够在党政机关从事人才规划和劳动政策制定工作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持续的学习力,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及统计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01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招生专业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修业年限:四年培养层次:本科授予学位:法学学士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服务、社会行政管理、

201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招生专业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修业年限:四年培养层次:本科授予学位:法学学士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服务、社会行政管理、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高社会工作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政府部门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一)专业名称: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二)修业年限:4年(三)培养层次:本科(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训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应急管理理念、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急理论、技术与管理知识,能够在公共安全、建筑、化工、消防、安防等行业和领域,从事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基层工作需要,能够在党政机关、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组织、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专业名称:戏剧影视文学(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掌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戏剧、影视、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剧本创作及基本编导、制作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平台等文化传播机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工会的文化宣传部门,从事戏剧、

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修业年限:四年(二)培养层次:本科(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四)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学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潜能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