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安徽工程大学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
| 软科(综合) | 255 | - |
| 校友会(综合) | 287 | 366 |
| 武书连 | 334 | 596 |
| 软科(体育) | - | 8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地方专项计划本科批 | 509 | 71287 | 488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08 | 71799 | 488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03 | 76079 | 488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 | 491 | 87047 | 488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69 | 17012 | 56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32 | 52635 | 488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04 | 75436 | 488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486 | 91651 | 415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346 | 196988 | 200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 | 581 | 11822 | 560 | |
| 2021 | 普通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67 | 18069 | 560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二批 | 556 | 24205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97 | 67333 | 20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7 | 23094 | 400 | 历史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91 | 25630 | 400 | 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480 | 27338 | 400 | 物理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135 | 0 | 120 | 不限 |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2016年获批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自动化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自动化类 |
| 艺术设计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 名称 | 省特色专业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四年 | 经济与贸易类 | ||
| 英语 | 本科 | 四年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 应用化学 | 本科 | 四年 | 化学类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 工业设计 | 本科 | 四年 | 机械类 |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本科 | 四年 | 仪器类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计算机类 |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纺织类 | ||
| 环境工程 | 本科 | 四年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
| 行政管理 | 本科 | 四年 | 公共管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 名称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法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法学类 |
| 劳动关系 | 国家特色专业 | 本科 | 四年 | 工商管理类 |
| 名称 | 省特色专业 | 特色专业 | 层次 | 学制 | 类别 |
|---|---|---|---|---|---|
| 劳动关系 | 本科 | 四年 | 工商管理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