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与省内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深度融合,进行“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的临床药学、常见疾病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等教学内容,建立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药学服务人才。
1.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遵循“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服务理念,开展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需掌握基础的医学、助产知识、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妇幼保健的理论知识;掌握助产、妇幼保健及护理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及较高的职业修养。
2.引入行业标准和国家相关政策接轨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符合执业护士和国际助产专业标准的助产、护理岗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核心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儿童护理、护理(内、外、妇科护理)、助产技术等。增加妇幼保健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和国家社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规范。
3.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本专业拥有助产、护理和妇幼保健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实验教师2人,研究生学历占50%以上,骨干教师均取得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带头人具有多年助产护理临床经验。另外聘请医院妇幼保健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技能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省、市妇幼卫生管理和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政策顾问和指导专家。本专业教师同时承担卫生部中、高级妇幼保健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4.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仿真校内实训条件:与护理专业共享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分别设有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急救护理等20多个护理实训/实验室等,同时扩建助产妇幼技能实训室,配备各种器械模型,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具有多所校外实训及见习基地:与省内外二、三甲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医院有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安医大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等。
本专业由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国际活泉基金会联合创办,拥有国内先进的实训中心,该中心2012年被评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素质高技能的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
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口腔行业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技能训练,建立院、系全程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技能培训,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
2.师资队伍:口腔医学系将教研室与口腔行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了一支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实验员4人。副教授以上职称6人,全部都是硕士毕业,都具备双师素质。
3.培养目标: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过硬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4.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概论、口腔院所管理学、五官科学、诊断基础学
5.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医护团队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口腔实训中心、安徽医专校医院口腔科、安徽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
口腔医学实训中心为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实训室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面向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口腔方向)三个专业,2017年度获安徽省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获省财政厅资金支持1000万元,新建口腔医学综合实训室、标准头模室1、标准头模室2、口腔医学技术综合实训室、义齿加工综合实训室、示教室、数字化实训室,更换了牙科综合治疗台、头模等,购置了牙科手术显微镜、义齿制作考评系统等设备。
校外实训基地:安徽省、市级医院及苏、浙、沪等发达省市医院38家。
口腔医学系
2019年7月2日
1、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群实际需求,贯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开展“工学结合、全程连续性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护理、助产基础理论和较强的母婴保健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母婴保健服务能力、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同时初步具备护理健康教育、管理、科研能力。
3、主干课程:课程优化组合,突出“三能合一”课程定位。专业课程体体系设置中包括医学基础课程、护理课程、助产相关技能课程三方面。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童护理、高级助产学、妇科护理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能满足执业护士考试及临床助产工作岗位的理论、技能、素质要求。
4、专兼职结合的“双师”队伍:本专业拥有助产、护理和妇幼保健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实验教师2人,研究生学历占50%以上,骨干教师均取得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带头人具有多年助产护理临床经验。另外聘请医院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政策顾问及技能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
5、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与护理专业共享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中心,分别设有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急救护理等20多个护理实训/实验室,同时扩建助产妇幼技能实训室,建有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教室,配备各种器械模型(高级自动分娩模型、孕妇模型、新生儿辐射抢救台、婴儿洗浴装置、婴儿暖箱、蓝光箱、会阴缝合模型等设备器械),能满足教学需求。
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为助产专业学生见习基地。顶岗实习基地有安医大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等三级综合及妇幼专科医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毕业学生受到工作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专业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由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国际活泉基金会联合创办的,拥有国内先进的实训中心,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素质高技能的口腔全科医师;毕业生可参加口腔医学专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口腔行业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技能训练,建立院系全程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职业执业准入制度,教学过程中融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核内容,推行学生毕业后的双证书制度。
2.师资队伍:将教研室、医院的人力资源重新组合,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培养、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使教师队伍整体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三位一体。
3.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全科医学的能力、在口腔专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从事医师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具备考取“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及“口腔修复工(高、中级)证书”的基本能力。
4.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职业技术模块(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职业拓展模块(临床医学概论、口腔院所管理学、五官科学、诊断基础学)和选修模块。
5.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医护团队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口腔实训中心、安徽医专校医院口腔科、安徽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
校外实训基地:安徽省、地市级医院16家,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等10家),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市萧山牙科医院、台州市中心医院等8家),上海市(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心医院等3家)。
1.人才培养模式:在口腔医疗、护理、保健等行业专家专家指导下开展就业为导向、口腔护理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师资队伍:设立口腔医疗、护理、口腔工艺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专业主干课程由行业一线专家承担。
3.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和口腔护理理论基础、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临床护理、口腔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能满足口腔专科医院、诊所护理工作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人才。
能力目标:具有整体护理的能力、在口腔专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具有通过护士执业考试的能力。
4.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通用护理技术模块(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护理、儿童护理)。口腔护理技术核心技能模块(口腔内科与保健护理、口腔修复与正畸护理、口腔外科护理)和选修模块。
5.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医护团队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安徽医专-活泉口腔实训中心、安徽医专附院门诊部口腔科。
校外实训基地:合肥市口腔医院、安医附院口腔科、合肥市牙病防治研究所、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合肥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幼儿园。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2002年首届招生,是我校药学系早开设的专业,今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招,目前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等各方面的条件均处于全系的领先地位。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巨大,就业情况每年均居于全校的前列,近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07年为98.6%,2008年为99.1%,2009年为100%,2010年为100%。且绝大部分为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率高。毕业生就业后享受的平均薪资水平亦居于全校各专业的首位,绝大部分同学实习时即享受数额不等的实习津贴。
1、以学生为本实行岗位分化实习,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前期实行宽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训教学,并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就业的就业意向实行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社保中心等相应岗位分化实习,以实习带动就业,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2、以就业为导向,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根据行业准入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围绕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设置相关课程,开展针对性指导,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本专业毕业生证书外,还可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2010届本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5%。
3、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开展主辅修专业教育改革试点
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2009、2010级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主辅修专业教育改革试点,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本专业毕业证书外,辅修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金融学》、《财政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理财学》等相关课程合格,还可获得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颁发的投资与理财专业辅修证书。辅修课程的学习,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理财规划师”与“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辅修专业的学习,符合金融行业混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该专业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由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国际活泉基金会联合创办的,拥有国内先进的实训中心,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素质高技能的口腔全科医师;毕业生可参加口腔医学专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口腔行业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技能训练,建立院系全程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职业执业准入制度,教学过程中融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核内容,推行学生毕业后的双证书制度。
2.师资队伍:将教研室、医院的人力资源重新组合,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培养、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使教师队伍整体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三位一体。
3.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全科医学的能力、在口腔专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从事医师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具备考取“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及“口腔修复工(高、中级)证书”的基本能力。
4.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职业技术模块(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职业拓展模块(临床医学概论、口腔院所管理学、五官科学、诊断基础学)和选修模块。
5.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医护团队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口腔实训中心、安徽医专校医院口腔科、安徽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
校外实训基地:安徽省、地市级医院16家,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等10家),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市萧山牙科医院、台州市中心医院等8家),上海市(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心医院等3家)。
1.校企合作,开展妇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社区/妇幼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助产、护理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护理和助产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2.培养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助产知识、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妇幼保健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助产、妇幼保健及护理技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遵循国际社会提出的“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服务理念,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关怀、较高的职业修养的高级助产人才。
3.引入行业标准和国家相关政策接轨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符合执业护士和国际助产专业标准的助产、护理岗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其中,在专业技能方面重视助产技术与护理技术的实训,注重分析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弥补了临床实际中助产士护理知识能力缺乏的不足。核心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与优生学、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儿童护理、护理(内、外、妇科护理)、高级助产学、计划生育技术等。围绕新医改政策开展社区、妇幼人才模式改革,增加妇幼保健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和国家社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规范。
4.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本专业拥有助产、护理、社区和妇幼保健及人文相关学科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3人,均具有临床护理、妇产科、助产及儿科护理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经验,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实践能力。选派具有多年助产临床经验的老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学部多名专业骨干教师先后赴美国、日本、泰国和国内高校和香港考察、研修助产和社区妇幼保健和护理教育。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社区卫生保健科研项目和全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及省教育厅中职护理师资培训工作。另外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和妇幼保健一线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技能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省、市妇幼卫生管理和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政策顾问和指导专家。承担卫生部中、高级妇幼保健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专业骨干教师和实验员全部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通过率名列前茅。
5.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仿真校内实训条件:护理系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分别设有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急救护理等20多个护理实训/实验室等,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妇幼和产房实验室拥有产前检查孕妇模型、婴儿模型、新生儿辐射抢救台、进口自动、高级自动分娩仪、自动心肺复苏仪、胎盘模型、妊娠子宫模型、分娩机转模型各种宫口模型、会阴侧切模型、胎儿模型、乳房自检模型、新生儿抢救台、蓝光箱、新生儿保暖箱、新生儿沐浴、抚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实验设备齐全的集理论教学和操作示教的。优质的办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严格的技能培训,为走向临床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6.提供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拥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与省内外二、三甲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企合作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以助产和社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集优生优育咨询、新婚保健、孕期保健、宣教、产前检查、产程观察、助产观摩、产后宣教、母婴护理、家庭访视、社区妇女、儿童保健产学教研为一体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实习、实训、就业零距离。
1.人才培养模式:在口腔医疗、护理、保健等行业专家专家指导下开展就业为导向、口腔护理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师资队伍:设立口腔医疗、护理、口腔工艺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专业主干课程由行业一线专家承担。
3.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和口腔护理理论基础、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临床护理、口腔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能满足口腔专科医院、诊所护理工作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人才。
能力目标:具有整体护理的能力、在口腔专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具有通过护士执业考试的能力。
4.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通用护理技术模块(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护理、儿童护理)。口腔护理技术核心技能模块(口腔内科与保健护理、口腔修复与正畸护理、口腔外科护理)和选修模块。
5.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医护团队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安徽医专-活泉口腔实训中心、安徽医专附院门诊部口腔科。
校外实训基地:合肥市口腔医院、安医附院口腔科、合肥市牙病防治研究所、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合肥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幼儿园。
1、以学生为本实行岗位分化实习,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前期实行宽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训教学,并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就业的就业意向实行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社保中心等相应岗位分化实习,以实习带动就业,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2、以就业为导向,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根据行业准入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围绕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设置相关课程,开展针对性指导,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本专业毕业生证书外,还可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2010届本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5%。
3、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开展主辅修专业教育改革试点
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2009、2010级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主辅修专业教育改革试点,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本专业毕业证书外,辅修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金融学》、《财政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理财学》等相关课程合格,还可获得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颁发的投资与理财专业辅修证书。辅修课程的学习,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理财规划师”与“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辅修专业的学习,符合金融行业混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2002年首届招生,是我校药学系早开设的专业,今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招,目前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等各方面的条件均处于全系的领先地位。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巨大,就业情况每年均居于全校的前列,近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07年为98.6%,2008年为99.1%,2009年为100%,2010年为100%。且绝大部分为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率高。毕业生就业后享受的平均薪资水平亦居于全校各专业的首位,绝大部分同学实习时即享受数额不等的实习津贴。
药学专业是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药学类专业群的主体专业,校级特色专业。2005年药学专业开办以来,逐步建立了具有药学职业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合肥立方药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企业需求的掌握制药工艺、设备应用和法律法规知识与技能的三合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11年来,药学专业在充分融入药学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原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树立大药学教育理念,实行大类招生。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前期相同,后期分化”的原则,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药品生产与检验、药物应用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根据所设定的专业方向,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与自身的发展。
学校荣誉2003年5月,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4月,获安徽省文明单位
2004-2013年,连续十年获省卫生厅直属单位目标任务管理考核优秀等次
2004年,共青团省委授予“五四”红旗团委
2005年2月,获合肥市花园单位称号
2005年4月,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6月,获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6年4月,获安徽省文明单位
2006年,获全省十佳青年志愿者集体
2006、2008-2010年,先后4次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7年7月,获合肥市“平安校园”称号
2009年3月,编排情景剧《我的太阳》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2010年12月,获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称号
2011年4月,获合肥市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2月,情景剧《白莲花的约定》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
2013年5月,获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2013年9月,获安徽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获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
2012、2013年分别荣获省教育网高招网上咨询先进单位
2008-2010、2011-2013年度分别荣誉“省直机关文明单位
2014年2月,获2013年度合肥市创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2月,荣获2013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4年7月,荣获安徽省高校人事工作先进集体
2014年9月,荣获职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12月,省直及中央驻皖单位档案工作年检优秀单位
2014年12月,话剧《生命的礼物》获“青春理想”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一等奖
2014年12月,荣获合肥市“民族团结进步之星”先进集体
2014年12月,编排情景剧《来自喀喇昆仑的梦》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
2015年3月,荣获2014年度委直(原安徽省卫生厅)医疗卫生单位考核优秀等次
2015年5月,获安徽省教育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
2015年11月,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2015年11月,获第四届安徽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佳组织奖
2015年12月,获第十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佳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