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具有综合理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境课程按一定的比例配置理论课和实践课;
特色二:课程中有网络教学、双语教学、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教师教育手段扩展教育思路;
特色三: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与中学教师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参与课外中学生科学教学辅导,必须参加在班级和专业范围内展开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比赛。
建立并实施“四年一贯、全程实践”的“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含校内实践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和服务性学习实践模块三个模块。
校内实践模块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实践体验:校内实践模块涵盖了始业教育、专业学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并与地方名校、一线名师合作,实行课程、师资交流,做到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相辅、层层递进、全程实践。实行全程综合导师制,开展教师技能规范化训练模式,促进学生教学技能更加系统性和日常化。建有蒙台梭利、感觉统合、多功能实训室,以及钢琴房、舞蹈房、微格教室等各类实训室,设有钢琴、读谱与歌唱、幼儿舞蹈、绘画、手工与玩教具制作等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课程,强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培育弹、唱、画、舞、手工制作等样样精通的全才。
校外实践模块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注重教育见习,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教育见习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周半天,见习任务要求都精心设计、有所侧重,并与当学期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通过教育见习,学生可以在保育教育、科学研究、保教实践能力三个层面获得由浅至深、由基础到综合的实践体验。强化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十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实习大纲要求,重视实习工作,保障措施得力,内容要求明确,大三始为每位同学配备校外导师,开展专业实习,效果良好。目前已建有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服务性学习实践模块加深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感悟:服务性学习将学习与社会活动结合,透过有计划的社会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服务性学习在各年级卓有成效地开展,除了丰富多彩的寒暑假、日常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外,实习前进行一场面向一线幼儿和老师的专业实践汇报演出。
小学教育专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走一条“立足现实、紧跟前沿、建研结合、错位发展”的建设路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综合培养,突出能力,重视研究,全程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的“结构化全程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实践内容结构化。首先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到八个学期之中,科学设计八学期的结构化学习方案,稳扎稳打,分层推进。与地方名校、一线名师合作,实行课程、共建实践课程;做到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相辅,层层递进、全程实践。
二是实践活动结构化。引导师生确立“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核心理念,围绕培养“博雅型”小学教师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教改科研,设计感知小学(小学一日教育见习)、外围参与(家乡一周教育调查)、边缘参与(一周小学教育见习)、部分参与(一周小学教育小实习)、充分参与(十六周小学教育实习)、深入参与(一周教育研习)等七个环节,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系列化的教学、教研、教技活动,使本专业的专业水平与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学校与学生心目中的热门、优势专业,专业影响不断扩大。
三是实践指导结构化。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全程综合导师制实施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校内生活导生制,学习与能力培养导师制,技能提升与职业感知多导制。
全程:是指纵向的时间维度,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导师的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前两年以教师基本技能为主,以技能考核为抓手,体现导师指导和学生训练的层次性、渐进性;后两年以教师专业技能为主,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为抓手,体现专业性和学术性。
综合:是指横向的内容维度,指导内容包括“思想开导、学习指导、特长辅导、就业引导、心理疏导”等五个方面,简称“五导”,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相对固定紧密的导学关系,关注学生“全人”发展。
导师:一类导师是在校教师,指导重点是学生的技能提升与学业研修;一类导师是校外导师,带领学生提升教学技能、观摩与参与现实课堂教学及活动组织工作;一类是高年级品学兼优、特长突出的学生,即“导生”,主要协助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思想引导、学法辅导和选课指导等帮助,凸显朋辈影响,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才。
“结构化全程实践教学”对促进本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尽早成才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发展全面,特长突出,先后在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高数竞赛、多媒体设计大赛、书画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300多人次获得校级以上竞赛奖励。
本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潜能,适合在相关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在注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生出国留学、考研率较高。绍兴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国轻纺城每年吸引众多国外客商来华投资和经商,对涉外汉语交流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
本专业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空间。近年来,教师频繁应邀出访奥地利、意大利、德国、瑞士、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并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对外交流项目,近3年,我院已有近50人次参与海外交流。近年来,留学生教学也迅速发展,已累计接收来自韩国、日本、也门、巴西、奥地利、瑞士、孟加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留学生300余人。留学生的管理和教学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互动的平台。
绍兴文理学院处在具有7000年灿烂文明史的越文化发祥地,处在现代文化巨人鲁迅的故里,又处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浙东热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定位在挖掘古越文化深厚积淀的越文化研究、发扬现代越文化辉煌历史的鲁迅研究和在越文化基础上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秘书人才培养,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外有相当水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越文化研究基地、鲁迅研究基地和秘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三个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成为志存高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荣誉2008年,根据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复评结果,继续保留“浙江省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