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价 山东建筑大学

  • 关注排行: 关注排名 全国排名:-- 山东排名:95 济南排名: 40
  • 更新日期: 2023-01-14 11:25
  •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 教学领域: --
  • 电话: 0531-86367222
  • 网址: http://www.sdjzu.edu.cn
  • 学校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
来源:2020年山东建筑大学网络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强化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网络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重视网络安全、云计算技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与施工、网络管理的教学上,强化与学校土木建筑特色的结合。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山东建筑大学与慧与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共建专业,设有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个培养方向,入学两年后根据学院有关制度进行分方向培养。软件开发方向侧重于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方向侧重于企业级软件测试和系统运维。本专业主要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和软件研发主管,采取“2+1+1”培养模式,第三学年植入慧与公司专业课程,第四学年通过双向选择进入慧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实训、实习,可参加“惠普软件开发工程师”和“惠普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考试。
来源:2020年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软件与硬件并重,跟踪计算机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开发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学习创新等职业素养。
来源:2018年山东建筑大学考生报考指南
优势与特色专业

建筑学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入选省高水平应用重点建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

来源:2011年山东建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基础好,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学校总占地138.7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7.7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3.5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中外文文献298余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12余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292.5万元。拥有便捷、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

来源:2010年山东建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基础好,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学校总占地138.7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7.7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3.5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6.29万册,电子图书59.32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292.5万元;教学用计算机3794台,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15592个;拥有便捷、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

来源:2016年山东建筑大学考生报考指南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

来源:2015年山东建筑大学考生报考指南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

来源:2013年山东建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校园文化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浓郁育人氛围,形成了特色突出、风格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凝炼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和“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铸就了“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优良作风、“固本求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治学理念、“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宗旨。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增强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培育提升校园物质文化,推进诸子百家进校园工程,规划建设了建筑文化景观带,建成了30多处文化景点,孔子、孟子、墨子、颜子等先贤雕像,民国老别墅、雪山书苑、凤凰公馆、岱岳一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校友校董之家“雪山之尚”、新校区建设十周年纪念雕塑“承启”、铁路工业及建筑展示基地落户校园,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和“文化塑校”五大工程,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