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设计专业( 2009年):
2000年建校之初,省教育厅批复学院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 2001年,省教育厅批复学院设置服装设计与营销;200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两专业名称规范为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调整为市场营销(服装方向);2005年至2006年,先后申报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服装方向)、工商企业管理(服装方向)2个与服装专业相近的专业。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与学院名称相近的初设专业,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学院提高知名度、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 2002年,该专业确定为学院专业建设发展格局的龙头专业;2003年,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2004年,决定服装工艺实训室、服装专用设备实训室2008年达到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拨付专款重点建设;2005年,列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工程,2005年至2006年,山东省职教学会服装专业委员会和泰安市服装服饰文化协会设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科研、生产成果丰硕;2007年《服装结构设计》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化学工业出版社服装类系列教材出版使用;2008年,组织院级服装类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已具备了申报全省特色专业的条件;2009年,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二、旅游管理专业( 2011年):
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于 2000年,是建院之初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2001年首次招生。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趋于合理,教学管理制度日趋规范,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自我院 2004年开展了“创名牌、树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精品建设活动以来,本专业凸显特色和优势,于2005年被评为“院级特色专业”,其中《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为进一步巩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更加完善合理的专业群, 2005年增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涉外旅游两个专业,2011年增设了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2006与青岛大学联合办学,成立旅游管理本科班,2007年成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为培养大专业的旅游人才搭建了坚实的专业平台。
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富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为:
1.专业规范的制定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规范。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学分制,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等级,打造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教学条件建设
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加快教学条件建设。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习实训技术装备水平;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建实境化、式、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技能培养;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
4.课程建设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推进优质课程建设。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课程网站的辅教辅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快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双语教学,将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准;建设适应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
5.教学资源建设
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依托,搭建专业教学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建设的教学支持系统,搭建教学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便利服务,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6.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督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接轨,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切实落实“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行业社会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文化建设
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保持专业特色的持久生命力。 成熟的专业文化能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专业文化要结合地域文化、人文传统、产业经济、职业特点及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来建设。通过凝练专业办学思想、理念、精神来提升专业文化理念;通过模式、制度、组织创新来丰富专业文化感知;通过课程、师资、实训等教学基本建设和环境塑造来强化文化的物质表征。
8.社会服务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不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原标题:2011年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