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
学校总面积近1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养老产业研究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命文化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学院等14个学院(部)。
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0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
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有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两大科研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5项,其中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299 篇,出版学术著作47部,获国家专利授权60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
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185.38万册,电子图书142.77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册,音视频9110小时,订有及可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33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办学62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0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3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08%,在省内位居前列。近 3 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 86.19%、77.72%、 82.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2.44、 10.08、 12.44个百分点。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200项、省级250项。2013年至今,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90篇。
院系 | 本科 |
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含皮肤病与性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眼耳鼻喉科学、整形美容学5个方向) |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含生殖医学、心理医学2个方向)、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 |
广东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 麻醉学、麻醉学(疼痛医学方向)、医学影像学 |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含国境卫生检疫、环境与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方向)、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方向)、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与检疫 |
广东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护理学(重症监护方向) |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法医学、生物技术 |
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医学英语、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2个方向) |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含卫生法规与行政管理、卫生事业管理2个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医药贸易与财会方向) |
广东医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医学信息系统方向)、信息资源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电子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方向) |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 | 药学、药学(含临床药学、药物分析、医药贸易3个方向)、中药学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 医学检验或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或医学检验技术(细胞形态学方向) |
文科类专业学费 5510-6960元/生·学年;理科类专业学费5510-6960元/生·学年;住宿费550-1500元/生·学年。
(一)优秀新生奖学金
(1)在本校录取的广东省生源本科新生中,优秀新生奖学金设三个等级:一等奖学金:15万元/人;二等奖学金:5万元/人;三等奖学金:3万元/人。
(2)在本校录取的广东以外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的理科类本科新生中,优秀新生奖学金设二个等级:一等奖学金:2万元/人;二等奖学金:1万元/人。
(二)本科生奖学金:学校每年评选一次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校长奖学金8000元/人;院长奖学金3000元/人;学业一等奖2000元/人;学业二等奖1000元/人;学业三等奖800元/人;专项奖600元/人。
(三)新生资助专项资金:新生资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本科新生缴纳第一学年学费,新生资助标准高不超过6000元,学费标准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应缴纳学费金额进行资助。
(四)国家奖助学金:在校期间符合相关条件要求的,可获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奖励;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奖励;国家助学金2000-4000元/人·年不同等级资助。
(五)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补助:从2019年秋季开始,对广东省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行免学费及生活费补助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按照实际缴纳住宿费,免交学费。
(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可根据政策申请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高贷款额为8000元/人·年),入学后可根据政策申请社会奖助学金,安排勤工助学,或给予临时困难补助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89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751人,双聘院士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芬兰、波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目前已启动本科专业(中文授课)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
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 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人文素养厚实,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的医疗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仁爱教育厚德,校院协同精医,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