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其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1956年的杭州水利学校和1958年的浙江电力专科学校,历经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发展阶段。建校66年来,学校几易其名、数易其址,代代浙水人始终不忘水利报国的初心,勇担培育大禹传人的使命,走过了不凡历程。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贺信中对我校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水利水电学校”的批示和期望,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学校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4年实现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7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学校各项事业步入蓬勃发展期。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风景游览胜地杭州,占地面积82.06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8.8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清新优雅,是求知问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459人,其中本科生7207人;现有教职工745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6%,硕士以上教师占84.87%,拥有共享院士、国家杰青、外国专家、省一流学科带头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省“151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浙江高水平创新团队,并有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劳模、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10人。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图书馆是浙江省水利水电文献资源收藏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持“理实结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主推SWH-CDIO-E工程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水利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研究机构,开设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32个,其中本科专业26个。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6个、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个、浙江省特色专业7个。建有教育部与浙江省协同育人项目34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与服务。对接水利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水利水电特色学科群建设为主线,积极建设高端学术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以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升本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近100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14项、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公开发表四大检索期刊论文及一级期刊论文近200篇;获知识产权授权1000余项;承担横向服务项目500余项,合同到款额超亿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建有全国首家河(湖)长学院,是服务全国治水工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致力水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挖掘、研究和传承水文化为己任,致力打造新时代水利精神和浙江水文化的教育传播高地。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拥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水文化)、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等重要平台,深入开展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传播和水文化研究三大工程,构建了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育人体系,是全国较早系统开展水文化教育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共承担各类课题30余项,出版水文化书籍十余部,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为浙江水利事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做出了贡献。
学校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贡献中国治水智慧、治水方案;与英国、法国、德国、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努力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所在学院名称 | 修业年限 | 开办时间 |
1 | 081101 | 水利水电工程 | 水利学院 | 四年 | 2013 |
2 | 082305 | 农业水利工程 | 四年 | 2013 | |
3 | 081102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四年 | 2014 | |
4 | 081103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四年 | 2017 | |
5 | 082504 | 环境生态工程 | 四年 | 2020 | |
6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建工学院
| 四年 | 2014 |
7 | 120105 | 工程造价 | 四年 | 2015 | |
8 | 120103 | 工程管理 | 四年 | 2016 | |
9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2018 | |
10 | 081201 | 测绘工程 | 测市学院 | 四年 | 2013 |
11 | 08100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2015 | |
12 | 081006T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四年 | 2017 | |
13 | 070504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2019 | |
14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学院 | 四年 | 2013 |
15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2017 | |
16 | 080207 | 车辆工程 | 四年 | 2017 | |
17 | 080803T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2020 | |
18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学院 | 四年 | 2013 |
19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2014 | |
20 | 080801 | 自动化 | 四年 | 2016 | |
21 | 080602T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四年 | 2020 | |
22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经管学院 | 四年 | 2013 |
23 | 120205 | 国际商务 | 四年 | 2016 | |
24 | 120602 | 物流工程 | 四年 | 2017 | |
25 | 020302 | 金融工程 | 四年 | 2018 | |
26 | 080902 | 软件工程 | 信艺学院 | 四年 | 2015 |
27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2016 | |
28 | 080906 | 数字媒体技术 | 四年 | 2018 | |
29 | 050262 | 商务英语 | 国教学院 | 四年 | 2015 |
不忘初心谋发展,勇立潮头谱新篇。立足新时代,学校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对学校的重要批示精神,抢抓高等教育强省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学校转型升级,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百年蓝图不懈奋进。
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计划以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
根据生源情况需要进行招生计划调整时,由学校向各省(市、自治区)计划主管部门及招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执行。
1980年,浙江省水利厅决定建立浙江水利干部学校,与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合署办学。
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址暂设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内。(杭州杭海路、秋涛路)。
1993-1994年,浙江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马寿拫、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达人、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洪起超等相继代表这三所大学分别与学校和省水利厅洽谈合并事宜,都希望合并建成其水利水电学院,学校和省水利厅都未予考虑,只想独立办学。
1995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
1999年,浙江省水利厅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书,要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层次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2001年,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全部并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2001年6月,浙江传媒学院东区规划用地与浙江水利水电高专位于西区的下沙一期建设用地对换,取得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终于8月份成功对换。
2003年,整体迁入杭州下沙校区;8月,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2004年,被列入浙江省“升本”计划,并按“升本”程序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审批。
2007年,学院成立。
2010年,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立。
2011年,与浙江省围垦造地开发公司签订江东校区土地供地协议书;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教育改革项目试点高校; [29] 当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
升本
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省人民政府承诺“今后五年(2013-2017年)内省财政共补助1.5亿元,”以及省水利厅“在今后五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资金。
2014年,水利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水利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备忘录》,列入省重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5年,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12月,经过中央文明委严格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
2016年,加入CDIO联盟理事单位; 成立创业学院。
201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
2018年,被列入浙江省应用型示范建设高校。
2019年8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将对接南浔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南浔区将在学校办学空间拓展、办学资金投入、人才激励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学校建设高水平水利水学。
2020年6月4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在南浔区行政会议中心签署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协议。
办学50年来,学校各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现有占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师生活动照(20张)地面积805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已建成22.59万平方米;在校普教生6200余人;在册教职工501人,其中专任教师314人,教授31人,副教授102人,博士7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39人,另有在读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38人,在读博士11人;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00万元;拥有印本图书54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
学校鼓励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近3年,承担了3项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子课题;有6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其中《企业管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教师主编的《自控系统中检测与显示技术》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重点教材;目前正在主编3本国家“十五”规划教材、5本全国水利高职高专协作教材;《运用特殊载体,优化教书育人》和《高专水工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分获2001年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依托行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水工专业实用性人才》获2005年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学校注重应用研究,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2005年科研及科技服务总经费达到1017.3万元。自2002年以来,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获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被授予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称号。2003年又获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如在2001—2004年间,我校组织了47个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国家级、省级奖项42个,其中国家一、二等奖15个,占全省大专组所获国家级奖项的33%。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产学研,积极引入应用研究课题,完成了淳安县枫树林电站空腹重力坝的设计方案、余姚县横泾水库的初步设计、上虞县上浦闸用微机对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辅助管理等项目。
由于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面向基层,2003、2004、200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4.5%、95.15%和97.6%,
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学校也受到全省各地考生的青睐,连续几年第一志愿报考率达到200%左右,特别是水利工程专业,三分之二的报考学生分数达到本科录取线,反映出学校强劲的发展势头。学校事业蒸蒸日上,先后通过图书馆工作评估、体育工作评估、金工实习评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基础课实验室评估等。1997年学校成为浙江省第一所通过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文明校园”验收的专科学校,2001-2002年度被评为杭州市级文明单位、水利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先进单位,2002—2003年度被评为水利部文明单位
2005年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首批“平安校园”,2006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绿化先进单位,文明、安全、绿色的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条大道出阳关,八面春风扑面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省内有影响、学科有优势、办学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等院校。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 1962年至1975年间断近13年,前后自然分为2个时期,前期为1953年8月至1962年7月,后期为1975年4月至今。
前期学校沿革有2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浙江电力专科学校--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另一系统是:浙江省杭州水利学校--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在师生流向、校址校舍校产等方面,与杭州工学院、浙江大学等院校有归并历史。
图案以 篆书“水”为基本形作结构安排,三个“S”构成的图形充分展示了水的韵律和运动美感,又形似正在拙壮成长的新苗,表达了学校作为育人场所的基本含义,个性明确。
新校训含义为:博于问学,笃于务实。多学真知,多干实事。“博学”侧重学习,向各种人学,学各种知识;“求实”侧重实行,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已与英国、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8月,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美国州长州立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南科技大学、淡江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港台高校以及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亚岗昆学院、波兰格坦斯克工业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国东北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波兰弗罗茨瓦夫经济大学、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荷兰CAH德腾隆应用大学、美国东北社区学院、美国路易斯克拉克社区学院等境外高校有师生互派交流合作或建立了校际交流联系。
0571-86929123
浙江 杭州 下沙高教园区 学林街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