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论坛:高校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

2010-03-22 17:00  技校网友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注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才培养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全面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

 

 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长久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其中,人的因素是基础,尤其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13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成为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逐渐迈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计划,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280万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时谈到,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才、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大学作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对构建和谐社会负有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质量责任。归结为一点,即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绝大部分由各类各层次高等院校培养。当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三大使命,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

 

高校加强人才培养的途径

 

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人才和谐发展的摇篮。一是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高校的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三是和谐校园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安全文明。四是构建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学科之间的和谐、规模与质量的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赋予高校更加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必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等院校,一要有战略眼光,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二要有全球化视角,建立符合国际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导致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差。仅仅具有理论知识,离人才培养目标还相差很远。此外,还要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开展教学评价的专题研究。目前,许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但事实上教学与科研同样都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应是双管齐下、互相促进的关系。

 

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创造性人才,就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在拓展性的创新思维主导下,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未来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相应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人。一要明确和谐社会创造性人才的品质。创造性人才要具有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能够从哲学的视角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领悟人生的意义。二要找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方法过度重视基础、片面强调知识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等偏差,树立起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教育方法现代化,加速培养符合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一是学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进行的评价;二是社会评价体系,包括对就业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评价。

 

重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总体部署,并要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指来源于优秀高级技工和技师、高级技师的高素质劳动者。优秀高级技工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优秀高级技工和技师、高级技师都属于高技能人才的范畴。和谐社会的建设,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当前,从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来衡量,其现状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总体数量不足,在全国7000万技工中,高级技工占3.5%,其中评聘技师50万人、高级技师1万人;文化水平偏低,全国技工队伍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占68%,高中、技校占30.4%,大专以上仅占1.6%;年龄结构不合理,据有关资料显示,高级技工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上者占45%,技师、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者占80%;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经营亏损、职工下岗分流,不少高技能人才提前退休、退职。近年来,大专院校、中等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有些人苦心钻研生产技术,具备了技师的评聘条件,但由于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认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经济待遇又不到位,致使他们“择良木而迁”,加剧了企业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流失的严重程度,使“高、精、尖”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修后继乏人,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应只是技工学校的事,高等院校也应大有作为。其基本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凭借雄厚的基础,大力发展工科学科建设,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直接从高级技工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招收优秀学生进行培养;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特种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适应本企业发展要求和发展特点的技艺型、工艺型、智能型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具备专门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注重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个别大学生由于学业或就业竞争的压力产生精神疾患,这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社会心理问题与时代症候的反映与投射。因此,意识到这点并付诸相应的努力,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此外,由于阅历问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挫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成长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切实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消除心理压力的方式方法。应建立必要的学习利益分享机制,增进不同群体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参与表达权利,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能够被充分反映;在校园资源分配时,贯彻公正公平原则,促进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使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同样享受科技进步、社会昌明的成果;关爱贫困大学生群体,协调与规范不同群体的矛盾、冲突;扩大校园竞争途径,增加不同群体通过自身努力锻炼自我的机会;完善心理咨询机制,构建必要的沟通渠道,使特殊群体或个体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

 

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讲究人格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约束。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是体现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做人准则或品格。大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表征集中体现为恪守诚信。诚信,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而应当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启发性、生动性、针对性的多种形式,比如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等。(作者为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副研究员)

原标题:人民网人民论坛:高校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

人民网人民论坛:高校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注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才培养和谐校园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和谐社会是我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我院2022年继续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为:035200,招生方向为:01社会工作与管理、02社会政策。具体招生计划请考生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博士招生简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2021年继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今年教育部有关文件尚未下达,依据往年惯例,本年度拟招收30人。具体招生计划以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为准。培养目标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考察和选拔优秀人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社会与人口学院2022年继续实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模式。为保证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原则招生工作贯彻科学选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观评价、公开透明的原则。在招生过程中,如发现考生有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或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职课程培训班招生简章

2022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职课程培训班招生简章一学院及专业优势简介(一)学院及专业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广大师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

2022年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招生简章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招生简章为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2022年浙江省继续实施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22年,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继续与浙江师范大学开展中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合作,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学校概况★1.中职学校★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是浙江省文

2022年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招生简章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2022年招生简章为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2022年浙江省继续实施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22年,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继续与浙江师范大学开展中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合作,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一、学校概况1.中职学校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是浙江省文明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招生专业

学院专业方向外国语跨一级学科加试一跨一级学科加试二备注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00哲学院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2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哲学理论基础哲学专业基础100哲学院010102中国哲学02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哲学理论基础哲学专业基础100哲学院010103外国哲学02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21〕1号),我校2022年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报考条件(一)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2.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博士招生简章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2019年继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今年教育部有关文件尚未下达,依据往年惯例,本年度拟招收30人。具体招生计划以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为准。培养目标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掌握坚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