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处“五岳独尊”、“中华国山”的泰山脚下,在校生8500余人,图书馆面积近20000㎡,纸质和电子图书馆藏达183.1万册。学校园林景观错落有致,校园环境安静优雅。教学设施先进齐备,生活配套完善便利。
实施主体性、个性化教学,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实施“专业+产业”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拓展国际交流,与英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升学和发展途径。
会计专业开设于2005年,一直是学院的龙头和品牌专业,专业办学15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财会人才,目前是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本专业秉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于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审计学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在认知领域,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情感领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求真的学术追求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本专业于2009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迄今已招收11届学生,共计1100余人。2012年财务管理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学院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优秀经管人才。
会计学专业开设于2005年,是学校早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品牌和特色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讲诚信”的特色,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国际化发展和行业前沿,加大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课证”融合教学模式。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将现代管理理论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中设置现代管理理论的有关课程,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内外统一,体现人力与管理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微观职能运营与宏观企业管理的双重能力。
本专业在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建立完善的硬件配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培训与开发技术、绩效管理与薪酬设计技能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力资源职业素养塑造的基本方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创业实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做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衔接。
本专业对接社会需求,着重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到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综合实力与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强化“互联网营销”能力培养,涵括了从整合营销、数据分析等“互联网营销”的必备技能;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专业学生步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市场的运行现状创造各种机会,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本专业将企业价值链理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专业课实践课中设置人力、营销的有关课程,统筹兼顾理论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体现工商与人力营销交叉融合,提高学生总体战略规划与职能业务运营的双重能力。本专业还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创业实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金融与财务交叉融合,培养宏观金融驾驭与微观财务管理双重能力
金融与财务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将现代财务理论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中设置财务管理的有关课程,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内外统一,体现金融与财务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宏观金融驾驭与微观财务管理的双重能力。
(二)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强化“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专业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规律,设置并强化“互联网金融”培养方向,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满足“互联网金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深化产教融合,对接行业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是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迫切需要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本专业主动与金融企业深化合作,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创业,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互动。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第一认证体系,CFA所推广的金融理念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本专业培养方案根据CFA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设置了行业标准对应的课程,真正实现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一)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强化财富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各领域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专业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规律,设置并强化“新金融+财富管理”培养方向,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运用财富管理专业能力针对不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并出具建议书,满足“新金融+财富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深化产教融合,对接行业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是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迫切需要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本专业与中启创优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创业,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互动。
企业方中启创优财富管理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6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具备CHFP、AFP等国家或国际认证证书,且具备5年以上财富管理机构从业经验。另有职素教研室专职教师5人,负责学生沟通表达、演讲、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提升,弥补学生进入职场无法迅速转变身份、适应环境的短板。
(一)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强化“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专业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规律,设置并强化“智能分析与金融决策”培养方向,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满足“金融大数据”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深化产教融合,对接行业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是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人才迫切需要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本专业主动与中科曙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化合作,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创业,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互动。
本专业配备多名企业方专职人员。项目经理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负责项目管理;大数据工程师曾任职华为、中科院计算所等知名公司,具备5年以上大数据行业经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管理和开发工作,负责开展大数据授课,项目实践,瑞翼工坊实训指导等;同时配备职业导师,负责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一)深化产教融合,对接行业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是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人才迫切需要的重要培养途径之一。本专业与中科曙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创业,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互动。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专业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设置体现系统性、结构性和创新性,特别注重金融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融入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1、会计专业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胜任出纳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及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会计事务等工作的“讲诚信、重操守、负责任、精算善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基础、企业管理、统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
2、金融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掌握基本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单位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公司金融、统计学、财政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3、金融管理(校企合作,与中兴教育合作)专业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与中兴教育联合培养适应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和中国货币数字化改革,系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金融行业相关区块链应用、信用管理、数字货币资产管理、理财规划、互联网金融管理等工作,并推荐就业。
主要课程: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区块链金融应用解析、区块链和数字货币、Python数据分析基础等。
学校凭借山东财经大学的优良教育资源,与山东黄金集团大型国有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形成了“山财血脉、黄金品质”的办学理念,“高位嫁接、错位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的道路,逐步构建起基于“2+1+1”课程设置模式的“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学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构建起基于“2+1+1”课程设置模式的“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学生全面成才。
通过实施“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校已全面启动综合教学改革,以学分制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校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称号,“中国创业智库山东研究院”、“清华大学DMC创业教育山东基地”也落户我校;学校与泰安市人社局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培育中心”,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平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凡是报名参加暑期访学项目的学生均可获得我校2个社会实践学分,并认定一门2学分的公共选修课,表现良好者还可申请相应的项目奖学金。
凡参加学分研修夏令营活动者均可获得我校2个社会实践学分,并认定1门2学分的公共选修课;还可获得圣克莱尔学院3个学分,并优先推荐参加我校与圣克莱尔学院的合作项目,免修圣克莱尔学院1门课程。
学校在与山东财经大学“高位嫁接”的基础上,坚持与母体“错位发展”,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对准备考研、报考公务员、创业或就业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学校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各种社团40余个;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与学科类竞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有百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