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采用基于BECP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国际业务(Business)为背景、以英语(English)为平台,以能力(Competence)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实践(Practice)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不断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其就业渠道。
1、形成“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融合的“实务、实训、实战”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因素,并以深度校企合作为核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实务认知,实训项目、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企业能工巧匠的引入,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过渡。
2、建设“注重能力、强化实战”的教学体系,实施“4个1”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个人网店、创新创业策划书、电子商务网站策划开发、博客(公众号)营销等4个实践项目。
3、紧密对接阿里巴巴、中国网上轻纺城、蒲公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地方电商龙头企业,深入推进“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网上轻纺城人才培养基地”、“蒲公英人才培养基地”的常规化运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专业设置有临床康复和要言语听力康复两个方向,前者主要培养临床康复师,工作岗位主要为医院及康复机构康复科康复师;后者主要培养言语听力康复师,工作岗位主要为医疗机构耳鼻喉科听力检查师或听力康复机构康复师。
助产专业依托护理专业,以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护理助产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坚持“院校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岗融合”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
本校护理专业在学生完成内、外、妇、儿等护理基础知识基础上,设临床护理与婴幼儿护理两个方向,毕业后面向综合性医院及妇幼保健专科医院。
染整技术专业构建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兴趣+方向”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绍兴地区印染行业特点,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1、实施“党建导向、非遗传承、学徒成才”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与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双元育人。校企双方结合企业需求,制定了“源头把关、浸泡考核、择优招工”的企业“全程参与、双向选择”的招生招工模式。学徒通过考核后,无需试用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2、一体化教学,锻炼实践技能。
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以“双证书”为要求,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根据工作任务,开发实施具有“实训环境企业化、实训内容项目化、实训方式岗位化”的生产性实训。编写黄酒系列教材共10本,已由轻工业出版陆续出版。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科研水平得到行业的肯定,评为中国酒业协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教学传承基地、绍兴市示范实训基地,为行业培养鉴定800余人次,参与多项国标和浙江团体标准的制定。
3、交流,提升办学理念。
学院注重外事交流,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讲论文。与日本酿造学会、鹿儿岛大学、酒类总合研究所等单位有密切的联系。
学院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2013届毕业生赵寅亮获得16年浙江省黄酒技能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17年授予浙江省金蓝领荣誉,还有多名学生已经成长为古越龙山、会稽山等车间副主任,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纺织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方向)专业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产业特点,秉持“双核心”育人理念,既培养学生对花型纹样的理解与设计能力,又注重染色拼色基本技能训练。专业下设“手工印染艺术”和“拼布艺术”社团,可进行扎染、蜡染等作品设计,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在“寻找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
“工贸结合”是本专业的大特色,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既具备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又精通贸易、营销、管理实战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宽广,从事纺织品检验工作具有就业单位管理规范、环境舒适、待遇优良的优势;从事纺织品贸易工作具有挑战性强、待遇优厚的特点。
(一)高标准,高起点,快速成长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作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特色专业开设于2007年,一开始便作为浙江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的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建设,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作为专业首席顾问,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
(二)强实力,宽口径,产学研合作
现有专任教师9名,其中教授2人,博士2人,硕士6人。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人,“绍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绍兴市越城区政协咨询专家1人,市级科技指导员3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1名、委员3名,中国纺织教育学会理事1名、委员2名。专业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三)重基础,强技能,实现五个对接
专业的充分利用绍兴纺织大市的优势,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区域纺织产业发展与专业方向设置相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对接、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教学管理与车间生产管理相对接。
以解决实际统计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统计学方法论的学习。依靠财经文化、人文熏陶、工科环境等优良条件支撑,注重统计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培养符合当前时代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专业建有浙江省精品课程1门,全国商科教育精品课程1门,校级网络课程1门。近年来税务专业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目前有校级“5E”示范课堂建设项目一项。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纳税实务》为首批校级在线精品资源课程和浙江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3期,累计学员8000人。
本专业注重校企合作,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2个,成立“浙江四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实战中心”、“用易ERP订单班”、“绍兴时代联合审计实习生”、“上海绿城物业会计实习生”、“温州云端会计实习生”等项目,全年为专业学生提供真账实操。
近几年来,审计专业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浙江省“用友杯”高职高专院校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会计技能”竞赛等,28人获一等奖,23人获二等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享有盛誉。
1.专业定位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嵌入式开发。紧跟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深,人才培养契合市场需求。
2.专业是“浙江省优势专业”,办学平台层次高,实践环境依托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条件好。
3.专业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起薪高(2015年移动开发方向,毕业生就业平均起薪全校第一),后续职业生涯发展适应能力强。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融职业标准于课程教学中,与国内知名企业管理软件商——金蝶软件合作,共建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学生技能突出,毕业生广受企业好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信息化人才
本专业与金蝶软件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把“ERP实施顾问”职业标准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他们把真实的企业员工的培训要求、自身工作经验、企业ERP实施真实项目带入课堂。使得学生在学校里就接受企业岗前培训、累积企业项目经验,走出校门即能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一)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参加以本科院校为主的学科竞赛共计获奖135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6项;主持省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2项,指导学生专利25项;近2年扶持在校生创建两家企业(一家获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