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集机械设计、电子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集诸多技术特点于一体,代表着新技术、新思想、新研究方式和新研究目标的产生。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市场需求,拥有机电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装备运行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管理、机器人控制等多个应用方向。特色为(同于“机器人工程专业”):
(1)教学上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模式和“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模式,与企业需求衔接。
(2)学制上采用每学年三学期制:小学期分别以“工程训练营”、“创新训练营”和“创客训练营”为能力和思维提升主线,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3)课内教学引入名校名师名课程,面向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模块,对接毕业后发展。
(4)课外创新活动上以“创新工坊”和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5)在能力培养上以“作品”导向,通过“创作作品”达到“磨砺心智、培养人才”的目的。
机器人工程作为在真实世界环境下将感知、决策计算和执行驱动组合在一起的应用交叉学科和技术,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工程充分体现了进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特点,在多领域展现出日益广泛的应用,如工业、军事、探险、救援、服务,以及娱乐机器人、医疗领域的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及其远程控制技术、防疫中的机器人无接触物流配送与诊疗服务,都展现了机器人工程强大的生命力,对该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猛增。
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具有“新工科”模式和特色,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竞争力:
(1)整体教学上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面向行业应用,与国内领先的机器人驱控软、硬件系统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师资队伍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与创新训练等,实现“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和校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新技术平台、开发工具和的开发环境中,与企业需求实时衔接。
(2)学制上采用每学年三学期制:在四年大学培养周期中的3个小学期,分别以“工程训练营”、“创新训练营”和“创客训练营”为能力和思维提升主线,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教育,包括:目标驱动/能力优先的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计划、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计划、基于创业项目的训练计划,逐渐从强化基础、能力提升,到完成真实项目,强化项目能力与技术拓展,实现融学习、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
(3)课内教学引入名校名师名课程,技能培养与工程应用并重,通过授课、实验、实训、实习多维度提升能力、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面向产业发展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以机械臂及运动控制、飞控、无人驾驶、移动医疗服务及康复机器人等相关机器人应用加强技术深度,并在教学模块中增加行业标准、知识产权等企业要求,对接毕业后发展。
(4)课外创新活动上以“创新工坊”和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合作,在学科竞赛、真实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5)在能力培养上强调“作品”导向,通过“创作作品”达到“磨砺心智、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运用工业界及学术界的通用标准评估学生作品,让“创作”成为度量能力的基本尺度、“创新”成为衡量质量的主要标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跨学科的、注重设计性思考的工程领域的应用创新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82.7万平方米,位于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紧靠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环境和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毗邻武汉城区大的湿地公园-黄家湖湿地公园,被誉为美生态校园、湖景校园。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成功的省属本科院校
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会员
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艾瑞森中国校友会2020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位居第14位
湖北省首家转设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民办高校
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
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获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拥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和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拥有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拥有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品牌专业)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拥有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湖北省同类院校中首批试点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专业凸显特色内涵发展
学校在专业特色内涵建设方面不断改革发展,已形成了创新实验班、特色专业(特色班)、一流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体系,专业特色与内涵不断丰富。从2014年开始,学校先后开展了互联网金融实验班、管理精英实验班、电子商务EPM实验班、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实验班、数字新闻传播实验班、品牌设计创新实验班、环境监测实验班、互联网+物流实验班等办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9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内涵发展,实施了特色专业(特色班)、一流专业建设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
学校按照“双教融合、三维驱动、多元协同、师生共创”的教育思路,构建了“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业双创融合课、创新创业实务课”的课程体系,建成了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形成了“三维驱动、五化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先后获得了“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分制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从2017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在学分制教育实践方面,学校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改革措施,如:重点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素养;大力开发选修课程资源,加大修读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拓展学生全面的素质成长;全面配备学生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专业规划、学业达成以及素质拓展;大力建设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平台等教学信息化系统,充分保障学分制改革的实施。
实践教学模式特色鲜明
围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五个平台”:基础实践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呈现式、多样化、四年不断线的特点。新闻学、广告学、法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其他大部分专业实行“3+1”教学模式,专业教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
信息化教学改革有突破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近年来,学校建设精品在线课程22门,使用在线课程教学达100门,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普遍,课堂教学效果突出。“摄影基础”课程和“污水处理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创造了突破性的优异成绩。体育课实行俱乐部项目制,开设有篮球、搏击、健身舞蹈等8个项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选课系统上预约上课。
国内外学习与交流丰富
国内外学习与交流项目能使学生感受不同城市文化,体验不同教育模式,享受优质共享资源。学校作为未来大学联盟理事单位之一,学生可申请到联盟内的西安培华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厦门工学院等13所高校去学习交流一个学期,能够实现学分互认、各类活动奖项和成绩共享,而且在联盟内交流项目不额外收取学费。此外,学生还可选择学校与韩国明知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以及美国圣道大学等合作的“中韩国际班”、“中英2+2”、“中美3+2”国际教育项目。
今年5月,我校举行了建校15周年庆典大会,并提出建百年名校目标。我校历经15年的发展,在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取得了“10个首批”“2个唯一”的办学成效,为社会输送了4万余名应用型人才,培养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邓丽、“洪山好人”张莉等先进典型,拿到国外多所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一批“学霸”,技术能力突出、个人素养优秀的大批“就业明星”,以及凭借智慧和锐气闯荡市场、资产过千万的一批“创业明星”。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我校位居湖北省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第3位、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15位;位居湖北省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第3位、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第14位。
我校在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取得了“10个首批”:首批入选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列入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首批列入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首批拥有省重点(培育)学科,首批获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首批获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并入选“楚天学者”讲座教授,首批获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民办高校,首批获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首批依托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校在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创造了“2个唯一”:唯一获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唯一获省青年英才计划项目。
我校以培养“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构建了“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特色,即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对接。我校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与全国20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构建了校地、校企、校校、校所立体合作架构,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采用“订单班”“3+1”“双证教育”“三学期制”等多种培养方式。
我校积极改革传统课堂(第一课堂),衔接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各类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做实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第三课堂),利用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等学习资源及模式(第四课堂),开拓游学、访学、留学等境外学习、实习项目(第五课堂),打造五位一体课堂体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校还积极推进创新实验班建设,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打造了互联网金融实验班、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实验班、会计精英实验班、数字营销传播实验班、品牌创新设计实验班等多个实验班,强化学生精英意识和能力培养。
我校针对当前“95后”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中推行“四个一”活动,即至少当一次学生干部、参加一次竞赛活动、参加一次演讲或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寻求一次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基层工作经历,既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又锤炼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