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价 武汉大学

  • 关注排行: 关注排名 全国排名:-- 湖北排名:77 武汉排名: --
  • 更新日期: 2023-01-25 16:44
  •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 教学领域: --
  • 电话:
  • 网址: http://www.whu.edu.cn
  • 学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16号
来源:2021年武汉大学强基计划解读
专业特色

数学与应用数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科学研究水平排名全国第4。拥有“国家天元数学中部中心”、“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科技部首批获准建设的十三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计算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突出名师引领、支持个性化发展、强化科研训练、加强国际化培养、重视本硕博衔接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数学基础与实际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立志于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高层次拔尖数学人才。

物理学:全国第一个通过三级专业认证的物理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均位列全国所有高校物理学专业前十名。拥有一支以徐红星院士、六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旨在招收对物理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以高难度荣誉课程为基础实行小班教学,以博士生导师一带一的形式实行科研训练。

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通过全国高校化学专业试点认证(高等级),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自进校起,国字号名师即担任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基础,实施小班化教学和管理,鼓励跨专业选课、支持个性化发展,分阶段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大二起逐步进入科研实验室,本科阶段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阶段赴海外名校学习。学生还将享受专属奖学金、定制式实践训练,百分百师从知名导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生物科学: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充分利用、发挥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优质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双一流”学科等)育人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源头创新、具有一定学科特长的同学,提供一体化的衔接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综合素质培养,为国家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突出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具备逐步成长为高层次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潜力。

汉语言文学:溯始于1893年自强学堂“汉文门”,是武汉大学创建早的专业之一。历史辉煌,学脉深远,学风优良,实力雄厚,尤以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著称于学林。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所、简帛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限制,实施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依托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科研基地、省级实践教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科研能力训练。优先推选学生参加各类交换留学计划至世界知名学府交流学习。通过一体化衔接式培养,为古文字研究与中华文明传承领域输送“文理打通、知行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的汉语言文学拔尖“四通”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

历史学:创建于1913年,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突出。拥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首批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坚持国际化办学,开设部分全英文课程,并资助学生赴海外名校学习。创设“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科研项目制与学年论文制”,为有志于探索历史学奥秘的学生实行一体化衔接式培养,支持个性化发展,提供一对一专业学术导师指导、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享受专属奖学金。利用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节活动、专业的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历史学拔尖人才。

哲学: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国内历史悠久、有实力的哲学专业之一,在国际上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通过本硕博衔接、国际化、小班化以及科教协同等特色培养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严谨的理论思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医学:具有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背景、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群进入全球ESI前5‰或1%。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导师制的“三化一制”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三协同”的科教协同培养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培养平台,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法国洛林大学等医学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衔接、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衔接、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衔接,致力于培养符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厚基础、宽口径,懂临床、擅科研,能创新、敢引领”的基础医学领军人才。

来源:2020年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宣传解读
专业特色

数学与应用数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近的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科学研究水平排名全国第4。拥有“国家天元数学中部中心”、“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十三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计算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突出名师引领、支持个性化发展、强化科研训练、加强国际化培养、重视本硕博衔接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数学基础与实际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立志于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高层次拔尖数学人才。

物理学:全国第一个通过三级专业认证的物理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均位列全国所有高校物理学专业前十名。拥有一支以徐红星院士、六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旨在招收对物理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以高难度荣誉课程为基础实行小班教学,以博士生导师一带一的形式实行科研训练。

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通过全国高校化学专业试点认证(高等级),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自进校起,国字号名师即担任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基础,实施小班化教学和管理,鼓励跨专业选课、支持个性化发展,分阶段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二年级起逐步进入科研实验室,本科阶段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阶段赴海外名校学习。学生还将享受专属奖学金、定制式实践训练,百分百师从知名博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生物科学: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充分利用、发挥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优质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双一流”学科等)育人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源头创新、具有一定学科特长的同学,提供一体化的衔接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综合素质培养,为国家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突出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具备逐步成长为高层次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的潜力。

汉语言文学:始创于1893年的“汉文门”,是武汉大学创建早的专业之一,历史辉煌,积淀厚重,学风优良,实力雄厚。该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入校后即由国字号名师进行一对一学业指导,实施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依托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科研基地,利用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分阶段进行科研能力训练。优先选派和资助赴海外名校研习。通过一体化的衔接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思想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具备逐步成长为所从事研究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的潜力,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

历史学:创建于1913年,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突出。拥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首批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坚持国际化办学,专职外籍专家提供全英文课程,并资助学生赴海外名校学习。创设“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科研项目制与学年论文制”,为有志于探索历史学奥秘的学生实行一体化衔接式培养,支持个性化发展,提供一对一专业学术导师指导、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享受专属奖学金。利用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节活动、专业的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历史学拔尖人才。

哲学: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内历史悠久、有实力的哲学专业之一,在国际上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师资力量雄厚,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通过本硕博衔接、国际化、小班化以及科教协同等特色培养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严谨的理论思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医学:具有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背景、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群进入全球ESI前5‰或1%。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导师制的“三化一制”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三协同”的科教协同培养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培养平台,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法国洛林大学等医学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衔接、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衔接、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衔接,致力于培养符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厚基础、宽口径,懂临床、擅科研,能创新、敢引领”的基础医学。

来源:武汉大学英语专业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尤其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成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能胜任专门研究或从事较高层次英语教学、外贸、外事、双语高级翻译等工作。

来源:武汉大学俄语专业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设立的俄语院系,1980年在全国第一批获得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俄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使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俄罗斯学知识,成为外事、经贸、文化出版、情报、旅游等领域的高级翻译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来源:武汉大学德语专业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德语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德语语言、文学、经济、政治、外交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要求德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其专业特色是:

强化基础阶段的德语语言课程教学,高年级教学以加强语言应用技能训练的实践性课程和扩展深化专业知识的专题课程为主,开设“经济德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德汉/汉德口译”、“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等专业倾向性较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扎实的德语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基本功,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在外事、外贸、文化教育、科研及旅游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

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翻译人才。引导学生充分利于本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开展跨学科学习,践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模式。

来源:武汉大学法语专业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知识传授,拓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知识面,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较为系统的文学和文化知识,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够胜任相关的各种专业工作。

来源:武汉大学日语专业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创建于中日建交前夕,是我国早成立的一批小语种之一,其硕士授予权的获得先于全国同类学科,是中部地区唯一早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学生通过四年的正规学习,能熟练掌握日语,并具备丰富的日本学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外事、经贸、文化出版、旅游等领域的高级翻译人才或研究型人才。

来源:武汉大学翻译专业(英汉翻译方向)
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有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厚实的汉语功底;不仅熟悉西方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深谙中国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翻译基础理论知识,熟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注重翻译技能、记忆技能和笔记法的训练,熟练掌握现代翻译技术手段和翻译工具的使用。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四个板块构成:双语技能、翻译技能、语言文学文化和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宽广的百科知识、较高综合素质的翻译专门人才。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口笔头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基本的研究能力。

来源:2013年武汉大学普通本科建筑学专业中英合作教育项目招生简章
办学特色

(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构筑贯穿五年学制的六大课程系列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文化底蕴、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建筑师和相关行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教学计划围绕此目标构筑六大课程系列:①通识类课程系列、②建筑设计类课程系列、③建筑理论类课程系列、④建筑技术类课程系列、⑤建筑表达类课程系列、⑥建筑实践类课程系列。通识类课程系列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筑设计类课程系列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建筑理论类课程系列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建筑文化、建筑历史等专业理论知识;建筑技术类课程系列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设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建筑表达类课程系列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建筑实践类课程系列强调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2)以建筑设计课程为核心,建立围绕八大教学主题的课程结构

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在传统类型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研究取向的设计教学,确立“建筑与空间”、“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区”、“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社会”、“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实践”为主题的八大教学特色单元,统筹安排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建立与教学主题联系紧密的网络状课程结构。一年级以“建筑与空间”为教学主题,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建筑空间观,掌握基本的空间组织、体形塑造的原则与规律;二年级以“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区”为教学主题,使学生掌握从单体到群体,从自然到人文的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三年级以“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社会”为教学主题,使学生理解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基本特质,建立批判性的文化与社会视野,学习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传统文化,以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体现对社会人文的关注;四年级以“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城市”为主题,前者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习将所学建筑技术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运用,后者强调学习、研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背景下进行课题研究与设计的能力。五年级以国外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建筑与实践”为主题。由此,形成循序渐进、彼此关联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3)以本校学科优势为依托,提供横跨五大门类的通识课程平台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优势,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五大类共360余门课程的通识课程体系,在提倡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同时,又明确规定: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总共低修满1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则不计入学分;跨学科领域的课程修习则均承认学分。通过这样的选修制度,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达到知识的融合与方法的贯通,使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通专并重的社会有用人才。

(4)以本院学科建设为支撑,设置结合三大科研方向的专业课程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院教师的科研学术领域,结合学院“数字建筑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设计”三大重点科研方向,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建筑设计计算机三维表达”、“建筑设计计算机动画表达”、“数字建筑设计”等课程,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手段研究建筑与城市;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历史遗产保护,并安排相关实践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设置“建筑专题设计”、“城市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场所营造的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