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吉林省早设立通信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2005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办学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优秀学科。现有四个专业实验室,设备价值上千万元;拥有省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先后获各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编著出版教材12部,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300余篇。本专业已培养了近2000名优秀毕业生,活跃在电力、电信及其相关专业的各级岗位,近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专业概况环境工程专业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多个层次。主要培养具有电力环境保护特色的从事火电、核电给水处理;烟气除尘、脱硫与脱硝;化工综合废水处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10名。拥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百名科技
一、专业概况动力工程领域是研究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该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面向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及检修工作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获得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为能源与动力相关企业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
专业概况本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精品课1门,省精品课4门,省优秀课2门。2005年本专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具备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能力的人才,并具备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专业概况我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中英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培养服务于电力行业,注重强弱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概况本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原名称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专业目录修订要求,于2012年修改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9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其中4名博士。专业实验室面积300m2,现有实验设备100余万元。本专业年招生80人,现有在校生284人。本专业课程《水质工程学》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力通信、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及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电力系统生产过程,得到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力、电信、航空航天、国防和教育等领域从事通信技术及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开发、维护、技术管理及教学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概况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吉林省早设立通信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2005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拥有吉林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12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答案来源于2021年东北电力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信息传输及处理,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开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研究为主体,以无线通信、通信网与交换、信息工程与多媒体为方向,以通信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专网的实际应用为侧重点,在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形成专业特色,造就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专业概况会计学专业成立于1995年,2010年被批准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至今已有近800名本科毕业生活跃在电力行业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在校本科生552人。现有专任教师16人,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0%,其中博士8人,在读博士5人,是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拥有省级优秀课1门,省级精品课1门。本专业具备较完善的实验、实习基地。拥有实验室2
专业概况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吉林省早设立通信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2005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办学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优秀学科。现有四个专业实验室,设备价值上千万元;拥有省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先后获各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编著出版教材12部,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300余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