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硕士考生参加复试的GCT分数线(以下简称:复试分数线):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复试分数线:GCT总分不低于182分,GCT单科成绩不得低于20分。 (2)项目管理领域复试分数线:已获得学士学位者,GCT总分不低于196,GCT单科成绩不得低于20分。 本次采取差额复试。 (二)复试内容 复试分为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笔试科目:《土木工程概论》; 项目管理领域专业笔试科目:《项目管理综合》。 笔试时间为2小时,笔试和综合面试均以百分制计。 综合面试时间约10~15分钟,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思想、反应能力
六、报到时考生需提交的资格审查材料 资格审查材料: (1)《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以下简称《资格审查表》)一份。符合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下载本人《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 (2)考生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境外学历、学位需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工程硕士考生还需提交《2012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
(3)工程硕士考生还需提交《2012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一份。 (http://www.gs..cn/ziye/recruit/zaizhyjs.htm下载)。 考生必须按以上要求提交本人的真实信息与资料,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将取消其考试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二)复试内容 复试分为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笔试科目:《土木工程概论》; 项目管理领域专业笔试科目:《项目管理综合》。 笔试时间为2小时,笔试和综合面试均以百分制计。 综合面试时间约10~15分钟,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思想、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考核小组应做详细纪录。
二、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硕士复试、录取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管理,指导考核小组的复试工作。本次复试成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和“项目管理”两个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不少于3名本工程领域专业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办事公正、无亲属报考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师组成,各考核小组设组长1名(由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记录员1名。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在复试前对参加复试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政策纪律培训。
三、复试要求 1.工程硕士考生参加复试的GCT分数线(以下简称:复试分数线):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复试分数线:GCT总分不低于182分,GCT单科成绩不得低于20分。 (2)项目管理领域复试分数线:已获得学士学位者,GCT总分不低于196,GCT单科成绩不得低于20分。 本次采取差额复试。 (二)复试内容 复试分为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笔试科目:《土木工程概论》; 项目管理领域专业笔试科目:《项目管理综合》。 笔试时间为2小时,笔试和综合面试均以百分制计。 综合面试时间约10~15分钟,主要考察考生的专
四、复试安排 报到与资格审查时间:2013年1月13日8:00-9:30 地点:工学部1教学楼10楼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会议室 复试安排见下表:专业领域专业课笔试科目笔试地点笔试时间综合测试时间综合测试地点参考教材建筑与土木土木工程概论工学部4教学楼3楼311、3121月13日9:40-11:401月13日下午2点①工学部1教学楼10层会议室②工学部1教学楼10层工程管理系办工程硕士:《土木工程概论》江见鲸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综合工学部结构楼314、422室1月13日9:40-11:401月13日下午2点①工学部1教学楼10层建筑
七、考试费 按校财务部规定,按100元/人标准收取第二阶段考试费 以上各项条款,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第二阶段考试、录取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012年12月31日
五、成绩核算与录取 1.按初试成绩占60%、专业笔试占20%和综合面试占20%计算总成绩。按总成绩依次录取;无学士学位者录取人数不超过总录取人数的10%,管理录取限额为70人。 2、调剂录取:调剂录取工作,限在湖北省内的院校之间进行,不接受外省市院校调剂生;各领域间均不能进行调剂。校外考生,符合我校复试要求并有学士学位者可向我校有关招生单位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可参加我院复试。校外考生如提供的文本申请调剂材料和2012年网报信息不符而导致的无法录取,责任考生自负。 3、其他:工程硕士考生如报考院系信息填写有误,可向报考领域的有关院系提出
一、录取原则 工程硕士复试是多层次考察与选拔生源的必需环节,要做到全面衡量、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宁缺勿滥,以确保录取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