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9级学生郑丹参加湖北省戏剧会演荣获“红旗学生“称号;1961年,李长啸老师荣获“红旗老师”称号;1989年,冯春凤老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艺术学校活力28桃李杯赛园丁奖,1998年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学评比二等奖,2001级学生王晶分别在2003、2004年、2005年获中国少儿戏曲艺术梅花金花奖、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二等奖和首届“深见杯”全国六大省市京剧棱际联赛一等奖,2004年、2001年级学生方佳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金花奖。
1951级优秀学生有:王碗华、陈鸿钧、郑维汉、白云龙、高小麟、肖玉珍、张宗英、荣明祥、鲁昌明、李志高、胡鑫、肖毅勤、刘敏霞、高兴瑞、袁斌等。
1959级涌现出优秀学生有:刘恒斌、朱绮婉、舒长青、郑丹、朱莉丽、李秀英、蒋锡武、吴大堂、金小元、徐翠玲等。
1980级涌出艺术家有:刘薇、江峰、易艳、肖俊、林军、周琥、童航、刘进明、盛汉根、尹晓东等。
2001级又涌现出一批如:陆艺君、罗胜、邱璇、王晶等艺术新苗
1961年,59级学生郑丹参加湖北省戏剧会演荣获“红旗学生“称号;1961年,李长啸老师荣获“红旗老师”称号;1989年,冯春凤老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艺术学校活力28桃李杯赛园丁奖,1998年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学评比二等奖,2001级学生王晶分别在2003、2004年、2005年获中国少儿戏曲艺术梅花金花奖、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二等奖和首届“深见杯”全国六大省市京剧棱际联赛一等奖,2004年、2001年级学生方佳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金花奖。
1951级优秀学生有:王碗华、陈鸿钧、郑维汉、白云龙、高小麟、肖玉珍、张宗英、荣明祥、鲁昌明、李志高、胡鑫、肖毅勤、刘敏霞、高兴瑞、袁斌等。
1959级涌现出优秀学生有:刘恒斌、朱绮婉、舒长青、郑丹、朱莉丽、李秀英、蒋锡武、吴大堂、金小元、徐翠玲等。
1980级涌出艺术家有:刘薇、江峰、易艳、肖俊、林军、周琥、童航、刘进明、盛汉根、尹晓东等。
2001级又涌现出一批如:陆艺君、罗胜、邱璇、王晶等艺术新苗
5、表演专业考试内容:(1)嗓音测试(戏曲、歌曲演唱);(2)口齿测试(朗诵);(3)节奏模仿力、音准测试、练耳;(4)运动能力测试(跳、蹦、柔韧性及协调能力);(5)命题即兴表演。
2.师资队伍:1951级,专业课教师20人,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艺术大师推荐了著名京剧武生、戏曲教育家茹富兰、著名铜锤花脸孙盛文、梅派青衣金碧艳等十几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来校任教,高百岁、陈鹤峰、高盛鳞等本地艺术家在校兼课。1959级,师资主要以武汉市京剧团选派的主要演员为基础课教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百岁、高盛鳞、郭玉琨、著名书法家闻天钧等先后担任学校领导并兼任主课教师。1980级,
学制、学费及办学形式:1、学制六年(2013年9月――2019年6月)2、学费每年5000元,住宿费每年400元。学校按国家规定对农村户口或城市低保户学员资助,由本人申请,可享受二年,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补助。3、聘请武汉京剧院优秀专家教授艺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由武汉市艺术学校老师执教。4、学员所有课程在武汉艺术学校学习,采取全封闭管理模式,对学员实行定期考试。
1.招生、学制、培养目标:1951级招生123名,学制7年。提出“应用科学方法培养戏曲人才,把优秀的传统和遗产发扬光大”培养目标。1952年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6月,学生转入武汉市京剧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武汉市楚剧团训练班继续学习。1959级招生130名,学制7年。提出“为国家培养具有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共产主义思想及道德品质,高中文科毕业文化水平,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和
招生专业、名额、年龄:(一)性质:武汉京剧院定向生。学制6年。教学地点武汉市艺术学校本部。(二)人数:50人。其中演员40人(男生25人,女生15人);乐队10人。1、京剧表演专业:40名(男生2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0―13岁(艺术条件优秀、可塑性较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2、京剧音乐专业:10名(男女不限),年龄11―14岁。优秀学生可放宽至15岁。
4.人才培养状况:多年来,该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并先后为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学府输送了优秀毕业生,他们毕业后90%被国内著名艺术院团录用,并活跃在我国木偶剧界,如中央戏剧学院古月、中国木偶剧院秋云娟、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赖毅、庄源、王莉、胡涛、刘莉等,他们正成为我国木偶剧借的中坚力量。
(一)性质:武汉京剧院定向生。学制6年。教学地点武汉市艺术学校本部。
4.人才培养状况:1953级涌现出:吴思谦、童志、杨七雄、程良美、雷金王、陈新云、黄三爱、杨漠超、周家耀、戴湘平、肖万林、蔡珍、秦斌秀、郭天平、高秉江等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汉剧艺术人才。1959级涌现出:熊美英、贾振南、熊留华、胡和颜、熊小柱、陈志生、袁忠玉、姚长生、刘引珍、陶菊荣、邵从、吴绍毓、候宝耀、方月舫、王志林等优秀人才。1980级涌现出:邓敏、邱玲、王立新、熊国强、芦玉华、李
2)教学组织管理:该专业制定编写了《京剧专业教学计划(六年制)》、《京剧剧目课实施性教学大纲(六年制)》。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定期开展评教评学,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不定期地选送教师到高等艺术学府深造,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历届剧目教学,强调“高水准、高质量”。组织学生现场观摩不同剧种的名家演出;学校利用现代化的多媒
4.教学成果、人才状况:1961年,59级学生郑丹参加湖北省戏剧会演荣获“红旗学生“称号;1961年,李长啸老师荣获“红旗老师”称号;1989年,冯春凤老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艺术学校活力28桃李杯赛园丁奖,1998年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学评比二等奖,2001级学生王晶分别在2003、2004年、2005年获中国少儿戏曲艺术梅花金花奖、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二等奖和首届“深见杯”全国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