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军事人才资源生成渠道,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重大举措。各级要充分认清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落实。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组织程序复杂,各单位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政策规定,准确掌握程序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兵役机关要积极会同招生部门、培养高校和招收部队,加强招生宣传,严格执行体格检查、政治考核、面试和录取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招收质量。培养高校和部队训练指导机构要认真研究培养方案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任务,组织签订培养协议,精心开展教学实践,确保培养质量。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受理咨询,详细介绍政策,及时反馈结果。定向培养对象招收入学后,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及时上报主管业务部门。
定向培养士官招生咨询电话:0371-68101616,定向培养士官政策咨询电话:0371-81670590。

5定向培养士官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定1定向培养士官的含义定向培养士官是指根据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以及有关规定直接招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伍作为志愿兵役制士兵到部队服现役2招生计划在国家核定的地方高校高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内面向河南省为军队招收定向培养士官2628人3报考条件报考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考生须为2021年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200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未婚政治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4招生办法定向培养士官安排在专科提前批录取考生须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有意报考的学生请在规定时间到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武

二招生计划在国家核定的44所地方高校2021年高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内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军委国防动员部等单位招收定向培养士官2628人含女士官32人具体见附件1招生具体计划详见河南省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招办印发的招生考试之友答案来源于2021年河南省定向培养士官院校报考须知

入伍办理 培养对象完校前2.5学年的课程且修满规定学分,于第3学年的12月份参加身体复检和政治复查,身体健康、政治合格,无慢性病、精神病、癔症、癫痫、心理障碍和残疾等功能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的,由兵役机关办理招收士官入伍手续。招收部队训练指导机构派出接兵人员,会同当地兵役机关完成档案交接,将招收的士官统一接入部队。入伍时间从当年12月1日起算,交接报到工作于12月30日前完成。体格检查时

联合培养 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的全部课程由高校负责,招收部队根据需要对接指导教学;后0.5学年为入伍实习期,由招收部队负责,实习完成后由高校办理毕业手续。 (一)教学管理。高校应单独组建班次,每班不超过50人。招生开始前,招收部队所在大单位兵员和文职人员部门指定训练指导机构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根据部队士官岗位实际提出培养需求,会同高校商定培养方

任命和待遇 培养对象毕业后,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权限下达士官任职命令,时间统一为当年7月1日,其军衔等级和工资档次,比照同期入学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的士官确定。下达士官命令后执行现役士官的工资标准,享受现役士官的相关待遇。培养对象批准服现役后首次授予军衔前,按照义务兵新兵标准发放津贴。 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工作的未尽事宜,按照《直招规定》办理。

报考条件 报考定向培养士官的考生须为2016年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6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未婚,户籍为河南省,其政治、身体条件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

招生办法 定向培养士官的招生,纳入全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实施,执行现行专科提前批录取政策。 (一)宣传及填报志愿。各级教育部门和兵役机关、有关高校要做好定向培养士官招生的宣传工作,通过印发简章、发布信息、开展咨询等形式,向考生及家长、教师介绍报考的条件、程序、专业、数量、培养目标、待遇、毕业去向等相关信息,同时要深入高中学校进行点对点宣传发动,积极鼓励考生报考定向培养士官。 有意

招生计划 在国家核定的24所地方高校2016年高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内,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公安消防等部队招收定向培养士官1146人(见附件1)。招生计划详见河南省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招办)印发的《招生考试之友》。有关招生计划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中编制,并将“计划性质”标注为“直招士官生”。

2020年河南省招收定向培养士官工作通知有关要求

要求 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军事人才资源生成渠道,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重大举措。各级要充分认清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落实。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组织程序复杂,各单位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政策规定,准确掌握程序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兵役机关要积极会同招生部门、培养高校和招收部队,加强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