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华大学黑龙江各专业排位:
1.核工程与核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15122(需要考525分);
2.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理科普通类排位15122(需要考525分);
3.核物理理科普通类排位15800(需要考522分);
4.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6225(需要考520分);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6476(需要考519分);
6.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6672(需要考518分);
7.能源与动力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6882(需要考517分);
8.通信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7322(需要考515分);
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7322(需要考515分);
10.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7322(需要考515分);
11.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理科普通类排位34659(需要考447分);
12.建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4967(需要考446分);
13.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造价方向)理科普通类排位36445(需要考441分);
14.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764(需要考440分);
1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7373(需要考438分);
16.环境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7639(需要考437分);
17.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7947(需要考436分);
18.日语(英语考生)理科普通类排位37947(需要考436分);
19.资源勘查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8261(需要考435分);
20.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普通类排位3197(需要考522分);
21.法学文科普通类排位3440(需要考519分);
22.市场营销文科普通类排位10470(需要考454分);
23.护理学文科普通类排位11499(需要考447分)
2017年南华大学各专业黑龙江排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黑龙江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5 | 15122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525 |
核物理 | 522 | 15800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520 | 1622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19 | 16476 |
自动化 | 518 | 1667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17 | 16882 |
通信工程 | 515 | 1732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1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515 |
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 | 本科二批A段 | 447 | 34659 |
建筑学 | 446 | 34967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造价方向) | 441 | 36445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440 | 36764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438 | 37373 |
环境工程 | 437 | 37639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36 | 37947 |
日语(招英语考生,加试口语) | 436 |
资源勘查工程 | 435 | 3826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522 | 3197 |
法学 | 519 | 3440 |
市场营销 | 本科二批A段 | 454 | 10470 |
护理学 | 447 | 11499 |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集国网、国防、核电于一体,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国家管理专业、南华大学一流本科培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本专业体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装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旨在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弱电兼顾的应用型人才。拥有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省优秀实习基地等省部级以上平台。专业就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大户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以及五大独立的发电公司——大唐、华能、国电、华电以及中电投。其次,培养的人才广泛就业于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就业于与电气工程技术相关的铁路、水力、石油化工、冶金、电子、通讯、国防、机械等相关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多年来一直被人才市场列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核工程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南华大学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在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硕士生导师2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专业就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核电站、核动力和核供热以及常规火力电站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建造、运行与管理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放射卫生、(辐射)环境监测、辐照加工等核技术应用及相关核仪器领域的工作
相关专业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核物理
建筑类
建筑学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五年
本专业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和教学实践平台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材料及构造实验室,以及湖南省健康城市营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任教师共20人,其中湖南省121人才1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10人,拥有双师型背景教师15人。本专业在城乡规划学、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方向,具备硕士生导师资格的5人。近年团队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高质量科研及教研论文100余篇,承担了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行业规划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的主编工作。专业就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事务所、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相应的策划、工程、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
土木类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简介:
1.专业历史及现状:南华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最初为土木工程专业城市地下工程方向,成立于2003年,是全国第二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2010年通过教育部批准为特设专业,自2003年面向全国招生至今,累计向社会输送逾700名毕业生。
2.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定位为“服务于国防工业和地下空间行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下空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师资与教学条件:本专业现有教师22人,其中博士9人;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拥有湖南省精品课程“爆破工程”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专业就业:专业特色与培养效果:本专业是基于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和当前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级专业人才。由于往届学生素质和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自动化类
自动化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源于1959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矿山电子技术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198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自动化仪表专业,1995年组建了自动化专业,2000年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后本专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海军国防生招生培养的重点支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研究生,2016年增列控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有在校学生为400余人,专业教师1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博士7人。本专业拥有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省部共建示范实验室,建有“南华大学-周立功单片机联合测试实验室”和“南华大学—西门子先进控制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示范实训中心”。近年来,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批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EI收录15篇, SCI收录2篇专业就业: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就业口径宽,能从事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电气自动化、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深入,自动化产品的不断涌现,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就业领域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工厂企业、政府机关和科技部门等
核工程类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南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始建于2006年,是我国首批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建设专业之一,2009年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为国防紧缺专业。2012年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辖“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二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辖“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国防特色学科,辖“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1余人,其中高职称教师5人,博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7人。近年来本专业获国家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专业就业:本专业实施“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中核404厂、272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核燃料循环(铀矿冶、铀转化、铀浓缩、后处理、三废治理等)系统以及核电站、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建造、运行与管理等工作,还可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读研或读博深造,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