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所有权及其区别和联系。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待点。剩余价值及其产生过程。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杜会发展的作用。改革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认识与实践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当代人类实践的新特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一、考查目标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1.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具备较为完整、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2.能够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明辨理论是非;3.具备基本的材料运用、理论分析、逻辑推理和写作能力。
二、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及其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马克思主义物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及其贡献和弊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