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课程培训地点:1、
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博雅苑教室
2、社会学田野调查点
(1)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指导教师:马永清、张庆松)
调查主题:基层扶贫工作机制
(2)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指导教师:韩军学、李勤)
调查主题:传统茶产业复兴与生计转型
(3)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指导教师:李灿金、刘月英)
调查主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移民问题
(4)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指导教师:王亚文、李杰)
调查主题:直过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口述历史)
(5)德宏州瑞丽市勐卯镇(指导教师:尹建东、丁桂芳)
调查主题:边境地区社会生态及边民跨国交往
五、招收对象
重点招收我校全日制在读研究生(毕业生除外),同时招收本校少量青年教师及第一志愿报考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研究生并已被录取的学生。
本次招收校内学员130人(其中民族学70人,社会学60人),校外10人(民族学),报名截止时间为7月3日,若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择优录取,录取名单于7月7日在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grs.***.cn/)公布。
六、教学安排
暑期学校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课堂培训
培训内容:国内外民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专题讲解云南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有关研究方法及理论、民族学/社会学调查方法以及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科前沿动态等。
2、第二阶段:田野调查
所有学员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分为多个小组,分别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带队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村寨开展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地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鼓励学员将调研报告与学位论文相结合。
七、日程安排
本期暑期学校共计22天,具体安排如下:
(一)报到及开学典礼
1、报到时间: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8:30--15:30
2、报到地点
(1)民族学: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民族研究所二楼会议室。
(2)社会学: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博文院326会议室
3、开学典礼时间及地点:2017年7月12日上午9:30
地点:雨花校区民族研究所一楼报告厅。
(二)课堂培训时间:2017年7月12日至7月13日
1、民族学学员培训地点: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民族研究所一楼报告厅。
2、社会学学员培训地点: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博雅院教室。
(三)田野调查时间:2017年7月15日至31日
各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时间,但田野调查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两周。
(四)总结汇报及结业典礼时间:2017年8月1日。
(五)相关要求
1、暑期学校的学员需服从学校和带队教师的管理与安排,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尊重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每名学员均须围绕调查主题开展田野调查,在9月12日前完成一篇不少于1万字的调研报告并提交给指导教师审核。
3、各小组指导教师需撰写1篇调研总报告,并于9月18日前汇总本小组学员的调研报告后交承办单位。
八、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听课笔记及调研报告。考核合格者发结业证书,云南民族大学的在校学生计2个学分。
九、费用
外校学员从所在学校到云南民族大学的往返交通费以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自理;课堂培训期间校内人员在原宿舍住宿,培训期间的餐费自理;学员在田野调查期间的交通费和食宿费由举办单位按定额补助,并代买一份调研期间普通意外伤害保险。
十、报名方法
申请者进入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主页下载招生简章及报名表。
1、民族学
报名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交至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民族研究所二楼会议室。
联系人:杨江林邮箱:@*** 联系电话:0871-65913165
社会学专业-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于1936年,首任系主任即是我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吴文藻。在他和费孝通、杨堃等著名学者任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期间,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为了研究成果斐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著名系科。费孝通、陶云逵、许烺光、瞿同祖、史国衡、李有义、田汝康等杰出社会学家完成了关于农村社会、民族社会、产业工人、基层组织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创立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魁阁)籍此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重镇。老一辈学者们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和优秀传统,成为云南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宝贵学术资源。
1980年代云南大学社会学恢复重建,1987年设人类学本科,1992年设社会工作本科,1995年,云南大学重新恢复社会学系,并设置了社会学专业。1997年,云南大学建立人文学院,将原设于历史系内的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两个专业分出,成立了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1999年,又将该系分为人类学系和社会工作系。2005年底,学校机构调整,将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合并,划归公共管理学院,成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5年底,云南大学院系调整,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与原民族研究院的民族学、人类学合并,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大学社会学学科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一级学科(含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和民俗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各类机构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类型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制
学位类别:法学学士学位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社会统计学、质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
就业方向::专业调查公司,包括市场调查公司、媒体调查公司等;公务员,尤其各地民政系统和新闻出版系统;社会工作的管理、咨询与服务工作;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社会评论、信息量化分析、策划等;各类NPO、NGO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民族学专业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吴文藻、费孝通、许烺光、田汝康、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任教于云南大学,开创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魁阁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不断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民族学人才培养体系。1987年恢复人类学本科招生、2009年恢复民族学本科招生;2001年获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2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为第一名;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被评为A+(排名全国第一)。
培养目标::民族学专业以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基本知识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民族/族群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的调查研究为特色,以培育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从事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跨文化/跨文明的交流及其管理、文化多样性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以及以田野调查和个案工作为基础的其他工作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
学制::四年制
学位类别:法学
课程设置::
(一)专业核心课程:民族学通论、人类学概论、社会调查统计、公共事务管理、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古学引论、语言人类学与民族语言调查、影视人类学、中国西南民族研究、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民族学与人类学名著导读、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民族学毕业田野实习、民族学短期田野调查、影像技术基础、影视人类学
就业方向::民族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较广泛,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历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基本的去向有:一、投身学术研究,从事专业民族学科研工作;二、进入政府和事业单位,从事各类行政工作;三、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四、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
社会学概论-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0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
《民族经济学教程》,施正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第三次修订版),刘永佶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809分析化学(不含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上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主编。
民族社会学-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