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校实行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每个学生均享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包括:(1)新生入学时,两个不同专业的新生经学校审批可申请互换专业;(2)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后,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改选专业;(3)第二、三、四学期初,在满足学院规定的前提下,可在本学院内申请改选专业;(4)符合条件的艺术、体育特长生,可在第二学期初或第二学年初申请改选专业;(5)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学生可在第二学期初申请从高分专业转到低分专业;(6)专业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可在第三、四学期初申请降级转专业。
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天津市招生专业:工程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海洋技术、给
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北京市招生专业: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类(含法学、知识产权)、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广告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含广告学、新闻学、编辑
1、2014年浙商大的招生计划是多少?有什么新专业?有哪些变化?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面向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收5902人,其中:浙江工商大学3902人,省内2580人(含普通高校专升本200人、人民武装学院70人、高水平运动员20人),省外1322人(含少数民族预科班25人、高水平运动员15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2000人。具体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
1、2016年浙商大的招生计划是多少?有什么新专业?答: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面向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收4041人,其中:浙江省内2694人(含普通高校专升本360人、浙江省贫困专项计划45人、高水平运动员16人、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100人),省外1347人(含少数民族预科班20人、高水平运动员17人、内地新疆班8人)。具体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计划为准。2
1、2018年浙商大的招生计划是多少?答: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4046人,其中:浙江省内2635人(含普通高校专升本90人、艺术生144人、浙江省贫困专项计划49人、高水平运动员18人、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100人),省外1411人(含少数民族预科班15人、高水平运动员14人、内地新疆班11人)。具体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计划为准。
1、2015年浙商大的招生计划是多少?有什么新专业?有哪些变化?答: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面向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收3930人,其中:浙江省内2602人(含普通高校专升本360人、浙江省贫困专项计划32人、高水平运动员19人、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50人),省外1328人(含少数民族预科班20人、高水平运动员17人)。具体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计划为准。2015
2、浙商大今年是否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吗?答:今年我校有44个本科专业按大类平台招生,分为16个大类,大类包含的具体专业可参阅《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为了更好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我校推出类内专业任选政策,即按大类录取的2018级新生,入学1-2年后在分流确定具体专业时,可以在所录取的大类包含的所
4、浙商大有哪些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答:我校62个招生专业中,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统计学、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个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优势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法学、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9个浙江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物流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
3、浙商大有转专业政策吗?答:学校实行宽松的专业政策,所有学生均有机会申请转专业:(1)新生入学时,两个不同专业的新生经学校审批可申请互换专业;(2)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后,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改选专业;(3)第五学期初,在满足学院规定的前提下,可在本学院内申请改选专业;(4)符合条件的艺术、体育特长生,可在第二学期初或第二学年初申请改选专业;(5)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学生
3、浙商大有转专业政策么?答:学校实行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每个学生均享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包括:(1)新生入学时,两个不同专业的新生经学校审批可申请互换专业;(2)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后,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改选专业;(3)第四学期初,在满足学院规定的前提下,可在本学院内申请改选专业;(4)符合条件的艺术、体育特长生,可在第二学期初或第二学年初申请改选专业;(5)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