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现场确认考生需按照2018年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要求完成现场确认工作。

(五)对符合学位授予各项规定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由武汉大学授予博士学位证书。其他详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其他详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其他详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

五、对联合培养计划的说明联合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以及毕业派遣工作按照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及武汉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执行。联合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以及毕业派遣工作按照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及武汉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执行。

(2)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听力测试集中放录音测试,口试单独进行,用时20分钟。

(四)确定候选人(1)考核专家组学院按照一级学科组成若干个考核专家组,每个考核专家组由不少于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含南科院联合培养指导教师),设组长1人,另安排记录员1人。(2)候选人评估考核专家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分别对考生、学术素养(包括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学科方法、团队合作与踏实工作、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研究与创新基本能力等三个方面,通过本硕阶段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摘要、目录)、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和研究计划等进行评估评分。(3)候选

①科学研究汇报申请人向考核专家组汇报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研究思路和展望的报告(PPT形式),时间20分钟。

六、联系方式邮寄地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与科技办公室熊英邮编:430072联系电话:027-68772339邮箱:slyjs@.cn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7年11月15日邮寄地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与科技办公室熊英邮编:430072联系电话:027-68772339邮箱:slyjs@.cn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7年11月15日邮寄地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与科技办公室熊英邮编:430072联系电话:027-68772339邮箱:slyjs@.cn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7年11月15日

(二)提交材料及资格审查网报成功后,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学院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寄送申请材料。考生须提交的材料有:(1)入学申请。应包括考生本人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科方法的掌握、外语水平自我评估,科研经历的介绍,对报考专业的认识,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入学申请须全面、翔实);(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3)本科、硕士阶段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

206水利水电学院(2018年度)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计划招生人数博导代码及姓名外语水平考试科目考核阶段加试(含同等学力、跨学科)备注206水利水电学院65不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生;已招收硕博连读58人。080103流体力学①水工模型试验②高等水力学999(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9999不区分导师①1101英语081103系统工程①系统工程②工程项目管理999(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9999不区分导师①1101英语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①流域水文模型②运筹学999(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9999不区分导师①1101英语081502水力学及河流动

206水利水电学院(2019年度)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计划招生人数博导代码及姓名外语水平考试科目考核阶段加试(含同等学力、跨学科)备注206水利水电学院80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生5人(其中学术学位0人,专业学位5人);已招收直博生4人,硕博连读生55人。学术学位72080103流体力学1①水工模型试验②高等水力学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9999不区分导师1101英语081103系统工程1①系统工程②工程项目管理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9999不区分导师1101英语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17①流域水文模型②运筹学00(全日制)不区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