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复试前,考生需按要求准备好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配合报考学院完成网络远程复试平台测试与模拟演练,请各位考生注意查看研究生院网站及报考学院网站通知,并保持联系方式畅通,以免影响复试。
1.一台电脑(第一机位、答题专用)
电脑安装Win7及以上操作系统;提前安装GoogleChrome浏览器,不支持IE浏览器;前置摄像头、麦克风、音箱,考试期间确保全部开启;关闭或卸载设备中可能影响面试的应用程序,电脑桌面不可存放任何文档、视频、图片等资料;建议笔记本电脑连接有线电源使用,并同时确保安装有充满电量的笔记本电脑电池。
2.一部智能手机(第二机位、视频监控专用)
手机系统Android5.0以上、不支持苹果手机,建议准备手机支架;手机至少保证2小时充足的视频录制电量;考试期间建议关闭或退出所有无关软件,例如闹钟、QQ、录屏录音、音乐、视频、在线课堂等,确保在拍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应用程序干扰;考生须将手机屏幕锁定设置成“永不”,避免考试期间因手机锁屏造成第二机位摄像头无法提供视频画面的情况。
3设备摆放
考生双手摆放桌面,第一机位正向面对考生,复试过程中全程开启,视频中考生界面底端始终不得高于胸部,双手须全程在视频录像范围。第二机位从考生侧后方45°距离本人1m处拍摄,可以拍摄到考生侧面及第一机位屏幕,需保证考官能够从第二机位清晰看到第一机位屏幕。
***环境
电脑建议使用有线连接宽带使用,备用无线网络、手机4G/5G热点。考生须事先用设备访问www.***网址进行网络测速,上传、下载网速应稳定在5Mbps以上。
5.面试环境
考生应选择独立、封闭、安静、明亮房间独自参加网络远程复试。整个复试期间,可视范围内不得放置学校和报考学院要求以外的物品,关闭与复试无关的电子设备。除考生本人外,复试全程考试期间不得有其他人在场,可视范围内不能有其他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图片以及复习资料等。
1.登录远程复试平台
考生按规定的时间,须提前30分钟登录系统,测试设备视频和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进入候考区
进入系统后,进行身份核验,通过系统“人脸识别认证”功能先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成功后可进入候考区。在候考区,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秩序,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手持身份证,配合进行身份验证核查、面试环境检查等。
3.进入面试考场
(1)身份识别:考生向考官展示身份证。
(2)随机抽题,答题等。
(3)答题结束或复试时间结束,按照工作人员指令停止答题,离开面试区,退出复试界面。

(3)已获硕士或以上学位的人员。·Applicanthasalreadyobtainedamaster’sdegreeorisanoutstandingrecentgraduate(degreemustbeobtainedbeforeadmission)·Applicanthas6yearsormoreofworkexperienceinthefieldofthechosensubjectorsimilarsubjects,andhaspublishedmorethanoneacademicpaperinrelevantacademicjournals.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在境外获得学位或学历证书的考生在资格审查时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国家承认学历(毕业证)指可经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认证通过的学历,具体指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n)“学历查询”或“学历认证”栏目可以查询到的学历。应届本科毕业生则指在上述网站“学籍查询”栏目可以查询到学籍的本科四年级学生。请对学历或学籍有疑问的考生在报考前在上述网站查询确认后报考,否则无法考试或录取。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迟须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4.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可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定向就业的硕士。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