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传捷报 2003年夺得江西省第二届中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04年荣获江西省中等专业学校首届学生技能竞赛两项大奖,2005年5月再夺江西省中等专业学校第二届学生技能竞赛三项团体奖。2006年第三届全省技能竞赛中,我校选手不畏强手,经过拼搏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英语组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个人二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美术组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其中个人一等奖、三等奖;计算机组获得了团体三等奖,其中个人一等奖、三等奖;电子组获得了团体三等奖,其中个人二个三等奖。成为本届竞赛获奖多、成绩好的学校。
就业前景各方学子纷至沓来 省政府教育督查组称赞学校管理科学、教学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创造了品牌,吸引各方学子,生源遍及省内外。2002、2003年连续两年新生入学及在校生人数均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 2004年南昌、新余等地160多名同类学校学生慕名转学而来。学校在杭州、宁波、深圳等发达地
办学实力学校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为办学宗旨,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之路。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艺术中专班学生2002年代表我省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希望之星”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为江西赢得了殊荣;2003年高考中有22人总分超500分,高577分,36名艺术类考生取录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名牌大学,录取重点大学人数居全市首位;2004年63名艺术类考生分别被北京师大、南京师大、上海师大、广州大学等高校录取,取录名牌大学人数再次遥遥领先于抚州所有学校,更为可喜的是单晨纲、周凯田、黄文勇三位同学参加北京师大专业考试分获全国第一、第八、第十名的优异成绩。2006年116名学生分别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大、中国戏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名牌大学入取通知书。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与江西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中心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学校在深圳、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
办学成果学校校风严谨,管理严格,以培养学生师德为本、以提升学生师能为重,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年来,学生参加全省学前教育“五项全能”竞赛多次获一、二等奖,参加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钢琴等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全省同类学校排名中名列前茅。
办学实力建校以来,学校始终高扬师范教育旗帜,坚持“以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形成了“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0000余名毕业生,培训中小学校长200多人、中小学各科骨干教师近4000人。目前在校生6500人、教职工200余人。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各专业教学所需实训室。图书馆藏书40多万册,报刊近600种,钢琴房400多间。学生毕业发全日制国家统招计划师范类专科(大专)文凭,学生参加相应资格和等级考试,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
国家重点公办临川现代教育学校临川现代教育学校是2001年8月由三校合并成立的融高中教育中专教育及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公办国家级重点学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由创校时不到400名学生发展到
公办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办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崇仁师范学校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培养大专层次小学和幼儿园师资的公办师范类专科学校学校坐
省重点公办江西省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东乡机电中专是一座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公办的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全称江西省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坐落在江西省东乡县铜矿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东乡境内唯一
公办东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国防科工委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管为主文法教兼备的多科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于1956年创建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
省重点公办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专业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招生代码专业招生人数学制招生对象毕业方向001油画5035年应历届初中毕业生学校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002电子商务8000
省重点公办江西省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东乡机电中专是一座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公办的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全称江西省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坐落在江西省东乡县铜矿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东乡境内唯一
省重点公办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专业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招生代码专业招生人数学制招生对象毕业方向001油画5035年应历届初中毕业生学校安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002电子商务8000
国家重点公办临川现代教育学校临川现代教育学校是2001年8月由三校合并成立的融高中教育中专教育及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公办国家级重点学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由创校时不到400名学生发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