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生对象及人数:应届初中毕业生;两个班,100人(男女不限)。
(2)学制:三年(中专),免学费。
(3)办学情况简介:我校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高级人才(ITAT-PRO)”联合培养基地。在2016—2019年沧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参赛代表队连续四届荣获综合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4)就业去向:本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装维护、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以及摄影技术、图像处理、字体设计、版面构成与色彩搭配等实用技能,既有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专项技能,又能胜任微商电商技术工作、信息技术处理、广告设计制作、室内装潢设计、动漫制作等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单招考试或普通高考,考入专科学校。
就业去向:本专业可在五金加工、机械制造与维修、商贸等多领域就业。学生毕业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低压电器维修操作工、电子装配职业技能证书,满18岁的还可考取该专业特种作业证书(上岗证)。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单招考试或普通高考,考入专科学校。
招生对象及人数:应届初中毕业生;两个班,100人(男女不限)。 服务当地经济,实施“订单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订单教育”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瞄准县域经济的规模特色行业,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这样职业教育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政府的支持,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才能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2002年初,黄骅市职教中心与新林坡塑料模具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为其培养模具专业学生,跑来了学校的第一张“订单”。学生一入学即与职教中心、模具公司三方签定“培养及就业合同”,毕业后由新林坡模具公司全部安排到公司一线工作。这种做法既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又解决了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吸引了很多学生。春季招生时报名人数一涨再涨,学校不得不打破招生计划实行扩招,由最初确定的一个班增加到两个班,最后仍未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对此专业的求学需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真正摸准了市场脉搏,瞄准了当地特色规模产业,以自身优势服务经济发展,做到了和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之后又与黄骅市昌骅汽车改装厂开办了第一届汽修专业班,与前进、东城、东风、华宇等大型汽修企业联合招收了第二届汽修专业班。模具、汽修两专业至今已举办四届,毕业生已成为黄骅市模具加工制造业和汽车改装维修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
搞好“订单教育”要注重市场调研,善于捕捉就业信息,积极抢抓办学机遇。随着黄骅港的建成运营以及天津、青岛、大连等周边港口的扩建,海洋运输业发展非常迅速,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水手、船员以及航海技术人员、航海管理人员非常缺乏。特别是渤海渔业资源日益衰竭,渔业生产出路无望,我市渔民转产成为当务之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运输是沿海渔民转产的首选。我校捕捉到这一信息后,经多方奔走,历尽周折,靠恒心诚心打动了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与该学院联办了船舶驾驶与轮机管理专业,对于黄骅渔业与海洋运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广大渔民由渔业向海洋运输业进行从业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当我们了解到,国家级几个大港口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港务工作人员,就不失时机地与青岛港湾学院联合举办了港航中专班。针对当地幼儿园幼儿教师有一定缺口的现状,开办了幼师专业。另外,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我校还开办了计算机、服装设计、美术、电子电器、电子信息、电脑美术、航空乘务预科班、机械五金等专业,从而满足了市场和学生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形成专业设置多样化、教育形式市场化的机动灵活的办学体制。
我们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办学,2005年我校与金海工业公司建立了崭新的合作机制。按照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开设专业、确定招生数量、制定教学计划,鉴定培养与就业“订单”,学生在学校上课,在企业实习实训。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办学。企业提供学费,学生不花钱就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变为现实。从而建立了校企联办“金海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安置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将“校企联办、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导向落到实处。
招生对象及人数:应届初中毕业生;两个班,100人(男、女生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