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各项事业稳中有升。和五年前相比,突出实现了“建筑面积由小到大、校舍由旧到新、在校学生由少到多、实训设备由无到有、学校管理由弱到强、毕业生安置由难到易、社会声誉由低到高”七大转变。过去在风雨中飘摇、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学校,已经发展壮大为标准化、示范性的现代化县级职教中心。全面唱响了“由求生存到稳步发展再到迅速攀升”的“命运交响三部曲”。
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最美校园最佳管理单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校园校舍管理先进校,吉林省阳光工程工作优秀培训基地、吉林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吉林市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11月被评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2009年评为省先进教育集体。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先后见诸各种媒体,并多次有省内外领导和兄弟院校到校督导调研、参观学习。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成职教司司长黄尧、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副厅长站高峰等领导都先后到校进行视察、调研,并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7年12月,全省县级职教中心现场会上,原磐石市市长宫成全作为全省两个县级职教中心代表做了办学经验介绍。2008年9月,全省县级职教中心校长培训班现场会就设在了磐石职教中心。我校作为唯一代表在现场会上进行了办学经验汇报。
现在,教育教学环境优雅,政通人和。管理队伍和谐高效,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学生品行兼优,充满进取心。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社会信誉度显著提升,步入了“入口旺、出口畅、管理强”的良性运行轨道,学校已经充满勃勃的办学生机。
办学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到2004年末,学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办学困境:一是在校生少。学校中职教育在编教师87人,在校生只有70人,教师无学可教,很多教师放假回家,或被借调其它部门;二是外债多。多年外债累积达240万元,讨债的债主天天推不开门。有的人动用黑社会势力到校寻衅滋事;三是没有实训设备。学校虽为职业学校,但除了一台舞蹈课使用的陈旧录音机外,根本没有其它实训设备;四是社会信誉度低。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极不认可;五是教师队伍管理涣散。教师工作没有积极性,没有时间观念,同事之间不和,人心涣散;六是校舍狭小、陈旧。学校建筑面积仅2700平方米,就是有生源,也仅能容纳300人。加上由于年久失修,校舍已是破烂不堪;七是招生难、就业难。学校生源入口狭窄,出口不畅,造成招生难、就业难。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校经营惨淡,面临生存挑战。
2005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应政策的出台,磐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建设,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磐石教育工作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发展职业教育专题会议,把2005年定为“职业教育发展年”。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磐石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方案》,分两期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校区。同时,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把全市颇有名望和工作能力的原取材河中学的优秀女校长贾中瑛调入职校,加强学校的领带班子建设。并从政策上、资金上处处给予职教中心倾斜。除校舍建设外,还先后投资500余万元用于更新实训设备,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品牌价值,扩大了招生宣传力度
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环境的改善,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仅仅抢抓机遇,克难求进,锐意改革,紧紧抓住生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通过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实训设备、深化改革等措施,扎实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在自强自立求得学校的发展与壮大。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于我们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合作有效引导了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操作水平也随之进步。现在,我校技工类的学生100%能够获得中级技能证书,有20%的同学能够获得双证书。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好很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
教学改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训为重点”的教学理念,采用“实践教学法”,重点抓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配套改革思路,合理安排文化课、德育课和专业课比例,尽力压缩文化课课时,较大幅度的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了一个由基础课实训、专业课实训、课程设计、跟踪实训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实加强实践效果,教学中量化实训教学内容,广泛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技能演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逐步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强量化考核管理。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实现零距离对接,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2010年我校将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式,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重建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本色,我校全面启动了教学改革,包括制订“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建设“一体化”的教材,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培养“一体化”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引进企业参与“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通过教学改革,收到以下良好效果:
1、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于我们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校企合作有效引导了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操作水平也随之进步。
现在,我校技工类的学生100%能够获得中级技能证书,有20%的同学能够获得双证书。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好很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
2、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合作拓展了实习就业基地,教学改革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企业对我校的毕业生十分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一直打到99.2%。特别是订单教育,使学生入口就有出口,稳定了心态,能够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扎实进行教学。毕业时充分胜任岗位需要。
3、招生工作稳步上升。由于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知名度显著提升,“出口畅,入口旺”学校招生呈良好态势。2005年我校仅有不足百人,现在,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我校在籍学生已达2894人。
4、各种竞赛成绩优异,近五年,我校先后有28人次获得省级奖励,有63人获得吉林市级奖励。
设有焊接工艺、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电工电子、艺术幼师、艺术设计、仪器仪表、文秘计算机、种植、养殖、农机驾驶与维修、印刷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15个专业,并设有灵活多样的短培短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