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名 | 学校 | 类型 | 年份 | 专业名称 | 最低分 |
|---|---|---|---|---|---|
| 2 | 暨南大学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 | 607 |
| 3 | 南方医科大学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587 |
| 4 | 南方医科大学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 | 573 |
| 5 | 广东药科大学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523 |
| 6 | 广州华商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455 |
| 排名 | 学校 | 类型 | 年份 | 专业名称 | 最低分 |
|---|---|---|---|---|---|
| 2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历史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420 |
| 3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411 |
| 4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394 |
| 5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中药学三二分段实验班,高职,高职(专科),本科) | 393 |
| 6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中药学三二分段实验班,高职,高职(专科),本科) | 330 |
| 7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 历史类 | 2021 | 中药学(中药学三二分段实验班,高职,高职(专科),本科) | 299 |
| 8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288 |
| 9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 历史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280 |
| 10 |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276 |
| 11 |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 物理类 | 2021 | 中药学(非定向) | 275 |
学校概况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暨南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坚持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2019年8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
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设有37个学院,58个系,27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1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近年来,在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学科建设和实力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 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30个一级学科上榜,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三,其中新闻传播学获评A-,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获评B+。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有专任教师2749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杰青、优青获得者43人,“珠江学者”50人,教授889人,副教授1063人,博士生导师1052人,硕士生导师2161人。
学校的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46036人,其中本科生29597人,研究生16439人。在校港澳台侨学生13624人,外国留学生2414人,来自10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运会等多种国内外文体艺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暨南健儿苏炳添、陈艾森、谢思埸等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现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114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近5年,学校人文社科领域共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48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2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位,202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现有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等国家级文科平台,有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等10多个省级研究平台;同时,人文社科领域高端成果不断涌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近10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6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17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696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77个国家设立127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正式开学,2021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的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在东京正式开学。在校外国留学生2414人,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2017人,研究生276人。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8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2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398万册。学校设有23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11所。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新时代全体暨南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更新日期:2021年12月
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本科第一批(重点录取分数线)。
在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按下列原则录取:
(一)院校志愿
我校一般不招收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的考生。
(二)专业志愿出档顺序
1.从高分到低分按考生专业志愿顺序出档,依次类推。
2.在考生所填志愿都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按“服从”调剂专业。
3.艺术类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在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招生办公室公布的艺术类第一批(重点线)录取控制线的基础上,原则上按考生专业课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对动画、美术学、导演三个专业加设单科录取的控制分数线(具体要求见我校艺术学院2008年报考指南)。
(三)江苏省考生普通类专业选测科目等级拟定为AB,艺术类专业按江苏省规定本科的最低要求(必测 4C 、技术科目合格),普通类考生中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参照体育类考生执行(D级不超过三门)。按“先分数后等级”原则录取。
(四) “四种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青年)的照顾政策和录取方式:“四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暨南大学者,按教育部教学〔2008〕3号文规定,符合“四种考生”条件者,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适当增加分数投档。增加分值不得超过20分,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五)体育、文艺特长生的录取原则
暨南大学是国家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体育尖子生通过各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批准后,按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招生招收。文艺特长生是指在参加各专项比赛中,曾获得全国前6名、省级前3名、器乐10级本类最高级(须有正式证书,舞蹈类要求男性身高 175厘米 以上,女性身高 163厘米 以上)者。文艺特长生必须参加本年度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出档线,将予以优先录取。
体育尖子生和文艺特长生须经我校有关部门面试。联系单位:体育部(电话:020-85220282),学生工作部(电话:020-85226632)。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广东省先进扶贫工作单位。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隶属广东省教育厅管理,下辖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广东省中药研究所三家直属单位。学校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专业涵盖工、理、医、管、艺等门类,人才培养纳入广东省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人才管理范畴,同时承担了三个系统教育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是培养药学、中药、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医护卫生、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历史回顾】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6月16日的广东省中药材学校,校址在广州市塞坝口;1974年3月迁址至浆栏路并更名为广东省商业技校第一分校;1979年9月改为广东省医药技工学校;1983年成立广东省医药职工中专学校,与广东省医药技工学校一起办学;1984年迁址至广州市天河区龙洞,1986年3月成立广东省医药学校。1999年学校开始承担高等教育,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5月经教育部备案,正式升格为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5月经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08年7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获得“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11月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12月,学校通过评审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立项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2019年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单位”验收;2020年10月,入选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2020年12月,学校中药学院教学党支部入选全省新时代高校党建 “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学校荣获全省先进扶贫工作单位。
近年来,学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统领,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获得“广州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广州市天河区创业带动就业基地认定,成为天河区科技孵化器;“广药职院众创空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016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广东省治未病与新型健康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2017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职业教育历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龙洞和白云两个校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洞校区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龙洞校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医保健学院、护理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院、食品学院、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化妆品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学校招生以广东省为主,面向全国,目前主校高职全日制在校生15782人,成教函授生6635人;校园总面积1233亩,其中龙洞校区455亩,钟落潭校区778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257万元,拥有实验实训场地面积7.7万平方米,57个校内实训基地,1162个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扩招】
2021年,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前共设有河源市卫生学校、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湛江中医学校、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6个高职专业学院,作为我校分校区,高职专业学院目前在校生1122人,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学、中药学、助产等专业。
2021年,学校新增了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湛江中医学校、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河源卫生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阳江江华医院有限公司等6个社会学历提升计划教学点,共招生录取868名学生,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学生合理设置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明确了基本教学条件和师资要求,与之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
【办学特色】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明德精业、惟民其康”的校训,坚持“为人类健康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根据“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健康广东”的社会发展目标,围绕健康相关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服务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渐形成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中药学专业群为示范引领,以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药物制剂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等6个专业群为骨干培育,卫生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化妆品技术等3个专业群为基础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1+6+3”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内涵先进、资源共享、优势凸显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为广东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又相互联系的,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采取项目驱动方式实施梯度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学校持续深入推进内涵建设,中药学专业群纳入国家双高建设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人物形象设计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获得国家级“骨干专业”认定,中药制药技术教学团队获得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技术、护理、药学、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等6个专业群获得省级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成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和重点专业11个、广东省一流高水平专业7个,立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一类品牌专业1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8个,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专业16个,“1+X”证书制度试点23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4个、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试点专业17个;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持制定教育部高职高专4个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7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立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6项。
2014年,学校主持的“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药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接医疗器械产业的专业群构建及校所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职食品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基于VR技术开发‘虚拟工厂’,推进食品药品类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荣获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全局式’推进‘健康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卓越中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服务县域经济、对接医械产业——跨区域校企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荣获2019年职业教育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建立校级和二级学院两级教材建设立项机制,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近年来主、参编各类教材167部,其中: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9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首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1项。
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2015年起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创新创业课程,2016年增设美育教育,2019年将1+X证书制度试点、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思政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施了博雅教育计划,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在校期间,学生至少修习一项艺术技能。艺术的火种,点亮了学生的健康生命,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个有文化的完整人格的人。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好,业务精,具有丰富企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70人(含东校区三二分段专业教师70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46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09人,博士、博士后113人,近81%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86%专业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学校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行业企业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专业教师,更好地满足了目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4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珠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高职专业领军人才4人,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省海外名师项目3人,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2人。
【职教集团】
2008年11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牵头组建了“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拥有成员单位943家,包括学校32所(中职13所,高职6所,本科13所),政府部门4家,事业单位22个、行业18个,科研机构9个,企业858家。集团特色鲜明,成为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的唯一一个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在国家职教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为省唯一代表作报告;作为省惟一代表对口支援西双版纳州;连续四年入编《全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案例汇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外部监控制度、运作方式健全;创建了融合行业办学 、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 “产教三重融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中-高-本”衔接职教体系;开展“校政行企”的“四层次紧密合作”,服务社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2018年,确定为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科技创新】
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课题,联合培养人才,逐步形成科研、教学、实践三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
2016年以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达3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立项总经费1962.66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89项,横向课题合作经费659.34万元;科研总经费达2622万元。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110项,教职工发表论文1416篇,其中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277篇,SCI收录47篇,EI收录19篇,ISTP收录4篇。
【社会服务】
学校是国家南药基地、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广东省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执业药师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广东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承担着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和科学普及等重要社会服务工作。学院籍成人函授在校生5882人,中国药科大学成人在校生1678人,自考相沟通在校生1133人, 远程教育在校生182人, 2021年开展培训逾56000人次。
学校还是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医药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广东省高职高专食品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以及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品类、食品类、轻化类、化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广东省药学会药用包装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主办和承办了全国医药职业院校高职高专组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药品(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研讨会暨建设成果展等技能大赛、学术会议、业务年会、博士论坛多项活动,在省内外的兄弟院校和企业中产生广泛影响。
【国际视野】
2019年11月,学校荣获“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是本年度唯一入选的国内“大健康类”职业院校,2020年学校成为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会员单位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计划”试点院校,2020第五届中国(青岛)世界职业技术大会上荣获“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蝉联“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近世界职教中心-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荣获2020第五届中国(青岛)世界职业技术大会优秀案例。2021年,我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研究会单位会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我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举办健康管理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等2个中外合作双学历教育项目,同年在国家教育部获得备案。2019年9月,首届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正式入校学习。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到4个,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在省内高职学校居于前列,均对接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一流院校举办,课程设置已得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余所高校的认可,毕业生可以直接转学分攻读学士、硕士课程。2021年,引进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的专业评估认证项目,开展健康管理专业国际化认证工作。近3年,学校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洲南澳大利亚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澳洲绿星健康护理教育开发集团、新加坡南洋学院、韩国济州观光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台湾弘光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涵盖学历教育、课程引进、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学校保持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国境外高校、企业超过50家。
作为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大健康发展与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等系列涉外会议,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的本土化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以产业特色、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努力探索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大健康产业全球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重视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职业教育的对外输出,系统设计服务“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开发了具有国际通用职业标准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健养生涉外培训包”。2019年,学校招收了11名老挝留学生来校参加学历教育,为中国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开展服务和援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和范例。2021年,学校与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境外办学、留学生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合作。
学校不断在探索和实践内地高职院校与港澳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017年7月,香港职业训练局和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认定学校成为广东省内高职院校内唯一一家粤港合作美容师“一试多证”定点考场。项目专业增加到2个,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地区唯一能开展美容美发和食品安全粤港“一试三证”项目考核鉴定的高职院校。2019年,学校粤港“一试多证”美容师项目面向台湾考生开放,列入国家教育部2019年对台教育交流立项。2019年,学校师生于5月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产业核心技能素养大赛广州赛区比赛中荣获特等奖,8月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产业核心技能素养大赛,又获得冠军,我校荣获两岸教育交流贡献奖。2021年,我校多次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互访交流,开展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合作项目。当前,学校立足粤港澳,辐射台湾地区,正在打造粤港澳台四地认同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品牌。
【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学校自创办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数万名毕业生,五十多年办学的执着探索和成果积淀,也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充分肯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前列,是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高素质毕业生遍布广东乃至全国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人类健康相关行业,不少成为行业中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深受各界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22年1月
招生热线:020-28854365、28854882、37214322(传真)
学院网址:www.gdyzy.edu.cn
招办邮箱:zsb@gdyzy.edu.cn
学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北路321号 邮编:510520
对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当年度《普通高等学校照顾加分考生资格》中的加分予以认可。符合国家和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各种符合优录条件的考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对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当年度《普通高等学校照顾加分考生资格》中的加分予以认可。符合国家和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各种符合优录条件的考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广州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专科)。广州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理类2021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429

广州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专科)。广州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历史类2021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3823

广州园林技术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州园林技术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类2021园林技术(园林三二分段实验班,高职,高职(专科)

广州林业技术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专科)。广州林业技术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历史类2021林业技术(三二分段)4163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

广州林业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州林业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类2021园林技术(园林三二分段实验班,高职,高职(专科),本科)

广州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专科)。广州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理类2021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4043

广州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州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类2021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非

广州园艺技术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州园艺技术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类2021园艺技术(非定向)419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

广州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州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理类2021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非定向)

广州中药学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暨南大学(本科)、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专科)。广州中药学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暨南大学物理类2021中药学6073南方医科大学物理类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