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 | 学制 | 授予学位 | 分类 |
---|---|---|---|
本科 | 九年 | 医学学士 | 中医学类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中医学 | 2021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96 | 2478 |
中医学(一体化) | 2021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85 | 4062 |
中医学 | 2021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68 | 7931 |
中医学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21 | 11140 |
中医学(一体化)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01 | 20111 |
中医学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73 | 37357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20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80 | 3300 |
中医学 | 2020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62 | 6310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10 | 20631 |
中医学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3 | 36862 |
中医学 | 2019 | 文科 | 本科一批 | 604 | 1857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19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87 | 3952 |
中医学 | 2019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71 | 7126 |
中医学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42 | 11436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16 | 23896 |
中医学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8 | 42142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18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89 | 4023 |
中医学 | 2018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76 | 7489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09 | 21774 |
中医学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5 | 39261 |
中医学(“+”) | 2017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80 | 3754 |
中医学 | 2017 | 文科 | 本科一批 | 567 | 6432 |
中医学(“5+3”一体化)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79 | 19766 |
中医学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51 | 36921 |
层次 | 学制 | 授予学位 | 分类 |
---|---|---|---|
本科 | 五年 | 医学学士 | 中西医结合类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3 | 30469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93 | 30497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00 | 33701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91 | 34566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56 | 33350 |
层次 | 学制 | 授予学位 | 分类 |
---|---|---|---|
本科 | 四年 | 理学学士 | 中药学类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中药学(基地班)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1 | 31858 |
中药学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52 | 53981 |
中药学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68 | 47688 |
中药学(基地班)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12 | 26189 |
中药学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70 | 56516 |
中药学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75 | 47624 |
中药学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30 | 54538 |
层次 | 学制 | 授予学位 | 分类 |
---|---|---|---|
本科 | 五年 | 医学学士 | 临床医学类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临床医学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78 | 33876 |
临床医学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5 | 35459 |
临床医学 | 2019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601 | 33058 |
临床医学 | 2019 | 理科 | 地方专项计划本科批 | 597 | 35689 |
临床医学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7 | 42902 |
临床医学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84 | 40095 |
临床医学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43 | 43061 |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4400余人。
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
学校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岐黄工程”专家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3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41人。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39门;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75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校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学校作为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已完成 80 多部行业规划教材编写,主编人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3部主编教材获全国二等奖,副主编教材分获特等奖1部、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情况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近五年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38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6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36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科学技术将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
建校初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志愿服务类赛事奖项、文化艺术类赛事奖项等170余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室79个,包括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学校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省级中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直属医院3所,医联体联盟成员单位101所。
学校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会,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是全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学校设有“葡萄牙宝德分校” “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等;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在黑山、德国、白俄罗斯设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国-塔吉克斯坦传统医药中心”;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十四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一轮“双一流”提速建设为核心,坚持“人才强校、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强特色”发展路径,围绕“调布局、优结构、提效能、促创新”工作主线,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传承创新体系、服务保障体系”为重点,全面构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建设奋进、幸福、美丽、仁爱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我校对国家和各省(市、区)规定的加、降分政策均予以认可。加降分以后形成的特征分作为录取和安排专业的依据。
1.按照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我校招生录取实施办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我校对国家和各省(市、区)规定的加、降分政策均予以认可,加、降分以后形成的特征分作为录取和安排专业的依据。对省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艺体特长生等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学校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调档。
4.我校各专业录取采取分数优先的投档原则,即在同一科类、相应批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先按高分到低分排序,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依次录取。不设置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专业录取出现分数相同的情况时,择优录取。
5.我校对浙江和上海市录取按对应省份公布的方案和有关办法执行,考生选考科目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范围要求,专业录取出现分数相同的情况和专业调剂时,将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对江苏省进档考生采用“先分数后等级”排序方式安排专业,专业录取出现分数相同时,择优录取。
6.考生所填报志愿不能满足,服从专业调剂的,按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满额的专业;若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
7.我校体育类专业(含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专业考试成绩和文化考试成绩均上线的情况下,按专业成绩投档。如投档分相同,则先按照文化成绩再按照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各省(市、区)对体育类专业录取有专门规定,则按各省(市、区)文件执行。
8.对高考投档电子档案及个人档案未能真实反映考生本人德、智、体情况或者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我校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调整专业直至退学处理。
9.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面复查(包括入学资格审查和体检等),经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
10. 学校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按国家及四川省相关政策规定,被录取的考生,必须在入学前与定岗单位所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拒签协议的考生,按相关规定不予录取。
1.我校2020年各专业将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收取各项费用,具体以四川省物价局核定的标准为准。
2.学校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制定了较完善的奖学金、勤工、贷款和临时困难补助等制度。
成都师范学院最热门专业:英语、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英语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文学学士外国语言文学类培养目标:立足成都平原经济区、面向全川、辐射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一线需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
成都锦城学院最热门专业:审计学、国际商务、经济统计学、汉语国际教育。审计学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管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类层次:本科学制:4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招生类别:文理兼收专业方向: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大数据
成都文理学院最热门专业:经济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师范)、英语。经济学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学基础理论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最热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税收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网络与新媒体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文学学士新闻传播学类(本科四年制)■■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相关网络和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最热门专业:工程造价、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网络与新媒体。工程造价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管理学学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及相关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最热门专业:大气科学类(定向气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工学学士计算机类本专业培养人文素质、工程知识、业务能力协调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最热门专业: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工学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最热门专业:财务管理、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财务管理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管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
成都大学最热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财务管理、会计学、法学、审计学。网络与新媒体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四年文学学士新闻传播学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新闻法规与政策,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和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知识,
成都中医药大学最热门专业:中医学、中医学(一体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九年制)1.专业简介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本科九年医学学士中医学类专业特色:九年一贯、先中后西、科研前移、学科融通培养阶段合格者获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