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类型 | 学制 | 层次 |
---|---|---|---|
经济与金融 | 金融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投资学 | 金融学类 | 四年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与贸易类 | 四年 | 本科 |
法学(含知识产权方向) | 法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法学(知识产权方向) | 法学类 | 四年 | 本科 |
知识产权 | 法学类 | 四年 | 本科 |
社会工作 | 社会学类 | 四年 | 本科 |
小学教育(数学) | 教育学类 | 四年 | 本科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体育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四年 | 本科 |
英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四年 | 本科 |
广播电视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四年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类 | 四年 | 本科 |
应用化学 | 化学类 | 四年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工业设计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微机电系统工程 | 机械类 | 四年 | 本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类 | 四年 | 本科 |
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类 | 四年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类 | 四年 | 本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动力类 | 四年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类 | 四年 | 本科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四年 | 本科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四年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四年 | 本科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类 | 四年 | 本科 |
自动化 | 自动化类 | 四年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网络工程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网络空间安全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设计)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境电商) | 计算机类 | 四年 | 本科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土木类 | 四年 | 本科 |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 土木类 | 四年 | 本科 |
土木工程(路桥工程) | 土木类 | 四年 | 本科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土木类 | 四年 | 本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制药类 | 四年 | 本科 |
能源化学工程 | 化工与制药类 | 四年 | 本科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建筑学 | 建筑类 | 五年 | 本科 |
工程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本科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本科 |
文化产业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四年 | 本科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类 | 四年 | 本科 |
物流工程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工业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质量管理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四年 | 本科 |
音乐学(舞蹈)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五年 | 本科 |
音乐学(师范)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五年 | 本科 |
舞蹈编导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四年 | 本科 |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培养符合经济金融产业需要,具备新时代创造力、专业力、跨界力、团队力、服务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及金融周边相关领域从事金融投资分析、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投资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晓投资相关学科主要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适应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超越,能在金融机构、公司、政府部门从事金融投资理财相关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各类型投资公司
培养目标:本专业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商务、熟练掌握外语、了解国际惯例、通晓国际商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到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和外贸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与投资、报关与船务、国际物流、国际结算、国际商务管理与研究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法治事业建设的需要,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力。从2014年开始,在法学入学新生中选拔开办“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司法机构、涉外业务机构从事法务、商务、管理工作等部门广泛就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 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活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 级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 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从 事法律工作和法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 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法学 基础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法学理论、刑事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 学、环境法学等)系统深入地掌握该方向的知识体系。
2.深刻掌握法学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 素养、求实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公正的品质、综合分析素养、法律意识和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精 通法律,熟悉法律和相关业务。
3.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法学和法律实务之中。毕 业生应特别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 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本专业不同的任务检索相关文献。
(2)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在获得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与法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 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精神)
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业思维和探索能力。
4.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 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法律与法学 文献检索,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基本的数据库,掌握法律写作的基本知识。
5.了解中国和相关国际法律、法学的理论前沿,把握法律实践的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国际法(在本科阶段所有学科均在法学一 级学科下招生培养)。
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 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司法部门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0302 政治学类
专业代码:030102T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法、著作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原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等。
相近专业:
法学 监狱学
与法律有关的专业
知识产权专业属于法学专业,主要培养既懂得科技基础知识,又通晓法律和知识产权事务的复合型人才。
加拿大是留学的好去处
在加拿大学习知识产权专业,渥太华大学和多伦多大学是不错的留学去处。
就业很吃香
知识产权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属于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并且收入水平从长远来看一般要比做研发岗的同事要好。
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现在国内企事业单位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很大,而真正流入人才市场的应届知识产权专业类的大学毕业生却不多。他们就业首选大城市和一些外企,真正进入民营企业的很少。
英语能力很重要
文、理兼招,熟练掌握英语,并能起草相关文件和沟通交流,这种人才很受欢迎。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地方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具备助理社会工作师等职业技能。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民政部门、社会福利机构、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司法矫正部门等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等实务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评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 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儿童教育技能的 基本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小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研究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3.具有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教育概论、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教学论、小学班队原理与实 践、现代教育技术、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东莞社会体育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本专业在不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还与工科院系相结合,探索“体育创客”教育的新模式;与经济贸易系联合开展“经济学”双学位授予。
就业方向: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以及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汉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文学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较强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掌握我国有关语言、文学、文秘方面的方针政策,系统掌握文秘档案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能够从事文学评论与写作、新闻出版、文秘、宣传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紧扣学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和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契机,基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优势学科基础,针对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广东省和全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东莞理工学院首批招生的本科专业之一,以综合发展为特色,旨在培养知行合一,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力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娴熟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本科期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培养,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能够在广播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与报道、摄影摄像、编辑与制作、节目主持、文案策划、媒介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紧扣我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和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契机,基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优势学科基础,针对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广东省和全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学、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物流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分析与挖掘相关的算法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华南地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化学与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职业伦理,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优化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备机械电子工程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面向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的开发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机电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相应的就业岗位有:机电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制造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储备干部、维修工程师等。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在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制造行业、3C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从事各种金属及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工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与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经营管理、商品检验及技术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在教育科研、商业贸易和专业咨询等部门广泛就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培养符合工业设计产业需要,具备新时代创造力、专业力、跨界力、团队力、服务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工业设计、产品开发、三维模型设计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面向工业界,培养符合精密机械产业需要,具备新时代创造力、专业力、跨界力、团队力、服务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智能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工作。
专业代码:080210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微机电工程材料、微机电器件与系统、微机械学、微纳米测量与测试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精密工程制造基础和光存储技术等。
相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制造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车辆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主要课程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微机电系统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生产运行?科技开发和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机电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微机电系统工程发展方向;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微机电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了解微机电系统工程的发展方向;3.掌握微机电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4.具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交流沟通的能力;6.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设计、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符合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思维活跃、作风严谨、视野开阔,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新材科、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也可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备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面向制造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材料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性能检测和服役保障、生产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3C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材料制品业等领域从事产品检测与评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经营管理及技术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在教育科研、商业贸易和专业咨询等部门广泛就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符合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思维活跃、作风严谨、视野开阔,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视野,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能源专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动力工程与动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运行与管理、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本专业专任教师14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1名,IEEE Fellow1名,硕士生导师8人。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面向电气装备制造、电力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等领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就业面广,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就业于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等供电企业以及各类发电企业从事高低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就业于电力勘测设计研究单位和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电气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设计、开发、生产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此外考研深造,也是较好的选择。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基础宽厚、富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在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营商、研究院等从事通信工程技术研究、通信设备研发制造、运行维护、经营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业咨询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广泛就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光电检测、光电显示与照明、光通信及系统设计、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与智能制造及相关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相关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开发与应用、营销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光电产品制造业、检测机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从事光学系统设计、激光智能制造、半导体照明、光电产品、光通信器件等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包括:
1、掌握电子电路及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电子系统的能力;
3、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具有团队合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到各类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施工等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及系统的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安装检修、教育培训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 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 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 基础理论,掌握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技术,接受相关实验技术 的良好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微电子科学 与工程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开阔的科学视野;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础;
4.具备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封装技术和 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5.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及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 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归纳、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报告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微电子 器件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微电子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封装与系统测试、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 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分析原理(6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48学时)、信号与系统(48学时)、半 导体物理(64学时)、电子线路A(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48学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48学 时)、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48学时)、数字集成电路原理(64学时)、电 子系统设计(64学时)、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48学时)。
示例二:电路分析理论(48学时)、电磁场理论(48学时)、模拟电子线路(64学时)、信号与 系统(64学时)、数字电子线路(64学时)、固体物理学(64学时)、半导体物理学(64学时)、集成 电路原理与设计(64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64学时)、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48学时)。
示例三:核心必修课,包括电路分析(5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48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学时)、固体物理(48学时)、半导体物理(48学时)、半导体器件物理(64学时)、半导体工艺原理 (48学时);专业方向核心限选课,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2学时)、集成电路CAD (32学时)、集成电路工艺设计(32学时)、半导体光电材料(32学时)、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32 学时)、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半导体基础实验以及微电子技术 专业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培养符合自动化产业领域需求的,具备新时代创造力、专业力、跨界力、团队力、服务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程序工程师、机电系统工程师、自动化软件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电力电子工程师、电子电路工程师等工作。
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以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和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软、硬件并重和专业领域交叉为特色,着力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适应国家、广东,特别是东莞市经济建设、现代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IT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
培养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以物联网系统知识体系和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软、硬件并重和专业领域交叉为特色,着力培养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需要、适应国家、广东,特别是东莞市经济建设、现代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联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IT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物联网应用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管理、网络设备研发、大数据系统设计、移动互联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主要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融合创新技术联合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实验和实训,课程体系具有华为技术特色。
就业方向: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管理与网络设备研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
培养目标: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视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指导思想,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网络空间安全专门人才。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需掌握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的现状和前沿;能够比较熟练地用英语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工作的听、说、读、写;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具备较强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全面的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制定管理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风严谨,有较强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网络空间相关的软硬件开发、系统设计与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规划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软件工程技能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接受良好的软件工程师训练的,能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系统维护的工程专门人才。本班分为学校学习培养和企业学习培养两个阶段。
就业方向: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技术类工作,或教育、科研、行政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相关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 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 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没计、研 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 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 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 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 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 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 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 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 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I、II)(80学时)、电 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 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调(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 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 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 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 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 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 (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0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 (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 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 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通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1006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及伺服、舟艇设计、舟桥结构与计算、军用桥梁、道路勘测与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岸滩工程及其器材的设计与使用、濒海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程兵战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国家交通运输网建设中急需的,能够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力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领域内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力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领域内系统的专业知识;3.具备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能力;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5.了解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前沿技术;6.具有搜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视野,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化工专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华南地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化学和能源转化与利用的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职业伦理,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石油石化行业等从事低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化工用能评价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生产设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环保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或与之相关的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科技管理的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环保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企业单位从事城市、区域及流域和工业企业的水、气、固体废物和其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础知 识,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 工作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科学专业技能的 基本训练,培养系统地识别、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沿;
2.掌握全面扎实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
4.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
5.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核心知识领域: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 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问题(48学时)、环境科学(64学时)、环境工程学 (64学时)、环境管理学(64学时)、环境化学(48学时)、环境监测(48学时)、环境数据分析方法 (32学时)、环境经济学(48学时)、环境法学(32学时)、环境规划学(32学时)、环境与发展(32 学时)。
示例二(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化学(32学时)、环境监测(40学时)、环境生物学 (32学时)、环境工程原理(40学时)、环境规划与管理(64学时)、环境影响评价(48学时)、水污 染控制工程(56学时)、环境学(32学时)。
示例三(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环境学基础(24学时)、环境地学基础(48学时)、环境微 生物学(48学时)、环境分析化学(64学时)、环境生物学(48学时)、环境监测(56学时)、环境工 程学(64学时)、环境规划学(32学时)、环境管理学(48学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2学时)、环 境系统分析(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学实习、环境地学实习、环境监测实习、环境污染控制实习、环境 管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物理实 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服务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敢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能在工业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部门、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领域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科学研究和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扎实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实践训练基础为支撑,培养具有良好的政 治文化素质,具有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 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 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宽广知识面、多领域适应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 门人才。
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 力,能够参与食品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食品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 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食 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 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各类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加工机械与 设备、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含实验学时数):食品生物化学(60学时)、食品微生物学(70学时)、食品 营养学(60学时)、食品安全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40学时)、食品工程原理(70学时)、食品化 学(60学时)、食品分析(60学时)、食品工艺学(70学时)、食品机械与设备(40学时)、食品工厂 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30学时)。
示例二(括号内为含实验学时数,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食品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 A)(72学时)、食品微生物学(56学时)、食品营养学(32学时)、食品安全学(食品安全与卫生) (56学时)、食品工程原理(56学时)、食品化学(56学时)、食品分析(24学时)、食品工艺学(80 学时)、食品机械与设备(56学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基础)(32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含实验学时数):食品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4学时)、食 品微生物学(96学时)、食品营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32学时)、食品安全学(32学时)、食品 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32学时)、食品化学(32学时)、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64学时)、食 品机械与设备(48学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习、食品专业社会调查、食品工 艺实习、食品工艺设计、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学实验、食品安全学实验、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机械与设备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和适应能力强,掌握建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建筑师职业素养,具有勤奋、务实、创新精神,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地方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也可在各级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从事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也可从事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开发咨询、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4-5年后通过考试能获得国家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质。
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学及经济学知识为依托,培养具有能承担社会责任和有创新能力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管理、技术、经济、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下设BIM与全过程项目管理和投资与造价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从事项目策划评估、投融资管理、工程建造、造价咨询、施工管理及工程监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以培养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和服务运营所需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为特色,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拥有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能够胜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企业主及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运营或商贸管理相关的工作岗位
培养目标:以管理、经济、法律知识为依托,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特色,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业务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实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银行、税收前台,证券公司财务分析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负有管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拥有选、用、育、留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能力,能够胜任东莞乃至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中高层应用型管理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各类组织中与岗位管理、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人才吸引、培养、激励和保留相关的工作岗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内在规律,培养掌握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文化产业的现状,掌握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具有丰厚的文化史知识、良好的创意策划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紧扣学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和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契机,基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优势学科基础,针对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广东省和全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现代公共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政府机构、非政府的公共组织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部门、物业管理等部门从事管理、宣传及政策分析等工作。
培养目标: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依托学校的工科特色,融合管理、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等学科优势,面向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系统掌握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运作、智能仓储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海关、海事、邮政与物资管理部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商物流及国际贸易企业
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掌握现代制造业管理理论,具备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知识与工具分析、解决工业与服务系统的效率、质量、成本及环境友好等管理与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理念、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企业从事工业工程师等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可在各类机械、电子、汽车等制造型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新产品及工艺流程开发、生产计划与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制造业信息化、精益改善等工作,还可在各级政府、服务部门从事组织、协调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部分毕业生还考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学校研究生,也有部分学生出国继续深造或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专业代码:120703T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工程力学、质量工程导论、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标准化工程、检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质量管理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偕同合作和组织实施能力,能够从事有关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有关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具有质量管理工程和服务等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力;3.具有常规标准制订及标准文件起草能力;4.了解质量管理工程的前沿动态;5.学习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
培养目标:音乐学(舞蹈)专业将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地方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重基础、强技能”的教育特色,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群众文艺发展的需要,以系统的艺术课程学习为主,掌握完整的文化知识为依托,了解艺术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的特长,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的艺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 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音乐史、 中外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 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学和作曲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音乐 事像进行独立分析、研究及写作、讲授、评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音乐学分析方法;
3.具有对音乐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对音乐事像进行独立分析、研究及写作、讲授、评 论等的初步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音乐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
核心课程: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论文写作;和声、复调、 曲式、配器;钢琴、视唱练耳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音乐学论文或评论写作、田野采风。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编导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文艺单位、文化馆站、中小学、 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舞蹈和舞剧编创、教学、研究、编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 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舞剧编排与表 演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舞蹈编导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舞蹈编导技法等各项专业技能;
3.系统掌握各种舞蹈基本素材;
4.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具有独立的编导教学能力;
6.熟悉有关文艺的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核心课程:舞蹈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法,单、双、三人舞编导,群舞编导,导演与排练,选材结构 理论课,曲式分析,舞美与灯光设计,舞蹈作品赏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教学实践:主要是剧目创编与导演、舞台创作实践、舞蹈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含毕业供需 展示)和毕业论文等;
2.社会实践:艺术采风、公益汇演、志愿者活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1 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十七师范类专业还是提前批填报吗汉语言文学师范和汉语言文学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新招生录取政策学校去年在提前批次招生的师范类专业合并至本科批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设在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是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今年只招首选历史的设在206全省除东莞市207东莞市专业组考生可根据自身的生源区域选择206或207专业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学与传媒学院是非师范类专业今年纳入到中国语言文学类实行大类招生汉语言文学归属在中国语言文学类招首选物理的设在202全省除东莞市204东莞市专业组考生可根据自身的生源区域选择202或204专业组招首选历史的设在206全省除
东莞理工学院开设舞蹈编导、土木工程(路桥工程)、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社会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制造工程、工程管理、通信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法学(知识产权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会计学、广播电视学、应用化学、
东莞理工学院有什么专业?东莞理工学院开设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网络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能源化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广播电视学、工业工程、自动化、社会工作、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电气工程及其
东莞理工学院开设工业工程、应用化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英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小学教育(数学)、质量管理工程、投资学、舞蹈编导、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路桥工程)、广播电视学、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
东莞理工学院王牌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等国家特色专业介绍。东莞理工学院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东莞理工学院层次本科学制四年培养目标: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包括:1、
根据软科排名(全国高校)、校友会排名(全国高校)、高职排名(全国高校)等排行榜的数据综合分析,东莞理工学院在软科综合排名第246位,校友会综合类排名第149位,武书连排名第360位,US排名排名第1385位,排在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学院前面的全
松山湖理工学院有专科,09年拟招320人(专科),但去年专业较少,只有四个,分别是:财务会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今年估计也只有这几个。你自己再想想吧。
无。东莞理工学院是本科院校,无大专!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成立于1990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确定你上这个网http://www./a/baokaozhinan//1603.html吧,应该有你需要的信息
有。东莞理工学院有本科专业!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地址:松山湖校区: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莞城校区: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学院路251号)。主要开设就是本科专业。东莞理工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工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