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11年3月,是在原MPA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的。2010年年底,学校为强化内涵发展,对校内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时,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本科专业进行整合的同时,又将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点、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点也同时并入,2011年4月整合完毕。2011年5月学院按新体制运行办学。2013年4月,学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契机,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相关专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及时组织力量申报成功了城市管理专业,使学院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与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建院3年来,为国家培养了567名合格人才,其中本科毕业生341名,硕士研究生226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45人,其中本科生1020人,学术学位研究生5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72人。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海南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1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0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0 |
历史类 | 558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福建 |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历史类 | 566 | ||||
上海 |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7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5 |
历史类 | 584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60 |
天津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91 |
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民政部门及其所属各类社会福利服务单位、社区和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工作。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人口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政策、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劳动法、劳动关系等。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海南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7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主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0 |
历史类 | 551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文科 | 589 | ||||
福建 |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8 |
历史类 | 555 |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89 |
文科 | 602 |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82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4 |
历史类 | 585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52 |
天津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主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76 |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70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历史
办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教育教学
办学条件完备
目前,学校在历下区和长清区两地办学,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示范中心)、7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6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国专家局 教育部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山东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山东省与特定国家或区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等77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建筑面积61369平方米,馆藏纸质书刊346.94万册、电子图书141.67万册、数据库193个。
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1个学院(部),67个招生本科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其中2个学科入选“高峰学科”建设项目;另有1个学科入围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建设行列。13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为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23个学科上榜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4个学科居省内第一,8个学科列省属高校第一。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连续5年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2021年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9位。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校园,先后分别被授予中国百强中学、中国百强小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篮)球特色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迁址青州市办学,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潍坊理工学院。历山学院现有在校生1300余人,已培养14届毕业生20290余人,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教学成果丰硕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国家级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项目各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278项。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坚守师范教育特色,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三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
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培养50余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挂靠学校;学校获评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理论宣教基地、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个、全省“抗疫榜样”2个、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1个。近年来,学校3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连续26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列全国高校第87位、师范类院校第4位。多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3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获先进集体奖;连续三届入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并获得一等奖多项。连续7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连续五届获得残奥会冠军,连续14次获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等全国赛事冠军。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14名双聘院士。近50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工程);2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9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10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47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其中5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1人次入选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省杰青等人才项目。50人次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称号。
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雄厚
“十二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999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2019年,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2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4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人文社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50强。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按照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执行。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6个学院,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每年本科招生专业80个左右,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38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82人,其中教授357人,副教授7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31人。现有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6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峰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3个、省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14个、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3个、省一流培育学科1个、省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58个。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专业6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7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9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专业(群)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107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8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科创赛事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51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51项、二等奖994项。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702项,省部级项目15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5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337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11170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80余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济南大学学报》等2种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102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台港澳地区的18所高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建有孔子学院1所。
学校校园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及电子文献800余万种册,中外现刊及电子期刊3万余种。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为激励学生、树立典型,学校设有多层面的奖学金,对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者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社会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
(一)学校设立的奖学金
1.济南大学“宋健奖学金”。为奖励在校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博士在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捐出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设立济南大学“宋健奖学金”,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宋健奖学金至今已评选五届,57名同学获此殊荣,奖励金额达47万元。
2.济南大学本科生奖学金。济南大学本科生奖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依据综合测评成绩确定不同的等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评定一次,比例为在校生的22%。七年来,共有45772名学生获得济南大学本科生奖学金,金额达3149.86万元。
(二)国家及省政府设立的奖学金
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七年来,共有592名学生获得国家及省政府奖学金,奖励金额达442.8万元。
1.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
2.省政府奖学金。由山东省政府出资设立,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3.国家励志奖学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可以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七年来,我校共有6603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达3301.5万元。
4.省政府励志奖学金。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按每生每年5000元的标准,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14年,我校共有219名学生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金额达109.5万元。
(三)社会类奖学金
我校目前设立的本科生社会类奖学金项目有:中创软件奖学金、嘉宏伟业奖学金、北新建材奖学金、“锋泾集团”奖学金、易来泰奖学金、济南四建奖学金、海汇优秀学业奖学金等。六年来,共有1853名学生获各种社会类奖学金,奖励金额达334.4万元。
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有关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政策和规定,录取时按各省级招办的政策和规定执行。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教育技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
山东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小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教育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教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国共产党历史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历
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与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
山东师范大学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山东师范大学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