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办】吕梁市煤炭工业学校吕梁市煤炭工业学校成立于1974年5月,隶属吕梁市人民政府,是吕梁市唯一一所煤炭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35来,为社会培养了8000余名合格的技术人才。已经形成了适应地方煤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能够满足煤、焦、电企业对各种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培训要求。【国家重点】【公办】山西省吕梁市技工学校吕梁市技工学校成立于1978年,驻地本市离市区滨河北东路38号,占地133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067万元,是集下岗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7年,在吕梁

【公办】山西省吕梁煤炭工业学校招生专业采煤工程、矿山机电、机械制造、煤化、计算机及应用【公办】吕梁市卫生学校招生专业学校设有中专层次的护理学、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助产(妇幼保健)、眼视光技术、临床检验、卫生保健、计划生育技术等7个专业,设有省中医学院和山西职工医学院的站,招收专科层次的生,2002年开始与山西医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初中起点的六年制专科学生。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中、高等教育与教育并举,全日制与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在校生达2200余人。【民办】山西省吕梁经济管理学校(吕梁市经济管理学校)招生专业学历合作院校(单位)专业招生人数学

省重点公办孝义市职教中心孝义市职教中心是目前孝义市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2年由原市财贸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卫生进修校三校合并至今已走过十二个年头学校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民办】吕梁华晋科技学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1、企业管理50人学制3年学费1100元/学期2、计算机应用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3、电工电子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4、煤矿机电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300元/学期5、数控加工技术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6、建筑施工与识图50人学制3年学费1300元/学期学校简介吕梁华晋科技学校是由吕梁高专教师联合创办,跟离石高级职业中学合办,集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全日制高级职业中学;同时与中国国际经济学院合作开办大专、本科高学历速成教育。学校座落于吕梁市离石区,交【公办】

【国家重点】【民办】吕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吕梁职业中专创建于1985年,1999年被省政府、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同年5月被省教委验收为省级职业中专,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国家重点】【公办】山西省吕梁市技工学校吕梁市技工学校成立于1978年,驻地本市离市区滨河北东路38号,占地133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067万元,是集下岗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7年,在吕梁市教育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被评估验收为吕梁市“文明和谐

【民办】吕梁华晋科技学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1、企业管理50人学制3年学费1100元/学期2、计算机应用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3、电工电子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4、煤矿机电与维修50人学制3年学费1300元/学期5、数控加工技术50人学制3年学费1200元/学期6、建筑施工与识图50人学制3年学费1300元/学期学校简介吕梁华晋科技学校是由吕梁高专教师联合创办,跟离石高级职业中学合办,集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全日制高级职业中学;同时与中国国际经济学院合作开办大专、本科高学历速成教育。学校座落于吕梁市离石区,交【公办】

【国家重点】【公办】山西省吕梁市技工学校学校简介吕梁市技工学校成立于1978年,驻地本市离市区滨河北东路38号,占地133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067万元,是集下岗和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为企业培养

【省重点】【公办】孝义市职教中心孝义市职教中心是目前孝义市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2年由原市财贸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卫生进修校三校合并,至今已走过十二个年头。学校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公办】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是山西医科大学二级学院,前身系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由美国基督教华北公理会于1923年创办,1985年恢复重建,1996年改为现名,学校坐落于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的千

【公办】临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招生专业学校名称机构代码主管部门学校地址招生专业学习形式学制收费标准联系电话学校官网网址临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临县教育科技局临县三交镇正街村音乐全日制3年免学费音乐5年美术绘画3年运动训练计算机应用文秘学校简介临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全省大的贫困县。致贫原因既有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劣的一面,更有人口负担重、农民就业低的一面。近年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努力变人口负担劣势为人力资本优势,促成了“十万大军出临县、劳务收入过亿元”的格局。2003年,全县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达到7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