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设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7个教学班。有上海体育学院教育站。现设有田径、射击、散打、柔道、摔跤、举重、射箭、篮球、自行车、跆拳道、体操、蹦床、拳击、空手道等14个运动项目。
莱芜市体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是莱芜市唯一一家竞技体育承训单位。学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双修、读训并重、以训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办学宗旨,作为国家体育总局212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之一,承担着莱芜市参加省以上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培养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学校以市政府批准的《运动员选材输送工作意见》为依托,建立了以莱芜市、区中小学为中心,辐射其他地市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200207平方米,建筑面积27176平方米,配有教学办公楼一座,学生公寓一座,学生餐厅一处,综合训练馆、篮球馆、射箭场等训练场馆7处。学校设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7个教学班。有上海体育学院教育站。现设有田径、射击、散打、柔道、摔跤、举重、射箭、篮球、自行车、跆拳道、体操、蹦床、拳击、空手道等14个运动项目。
在学生管理上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由教练员负责训练,文化课教师负责学习,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生活、住宿管理。学生每月放假2天,周一至周五早晨和下午训练,上午和晚上安排文化课学习,周六、周日全天训练。在校学生仅收100元/人的保险费,其他费用一概免除,并享受7元/天的训练补助费,学生自交5元,按12元/天的标准在学校餐厅集体就餐。
学校一直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不断拓展学校的出口渠道,努力解决好学生的输送、升学、退役安置等出路问题,每年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八一队及各大专院校输送队员20多人。对获得全国比赛前八名,省运会前三名,学习、训练成绩优异的队员,优先在市体工队招工,待服役期满,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择优安排到市直事业单位、企业参加工作,目前有13名队员在市职业技术学院、市一中、市十七中、市特殊学校等单位工作。对高三毕业,在省以上比赛获得前八名,为莱芜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队员,由学校出资,安排学习推荐就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退役队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学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双修、读训并重、以训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办学宗旨,承担着我市参加省以上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培养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
在学生管理上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由教练员负责训练,文化课教师负责学习,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生活、住宿和管理。学生每月放假2天,周一至周五早晨和下午训练,上午和晚上安排文化课学习,周六周日全天训练
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为莱芜市唯一一家竞技体育承训单位,2005年和2009年连续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建校以来,共获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5枚,亚洲金牌7枚,全国金牌86枚,省级金牌527枚,其中2010年,在山东省第22届运动会上获金牌24枚,列全省第10位,总分1136.50分,列全省第11位,创我市参加省运会以来好成绩。培养国际运动健将6人,运动健将24人,一级运动员321人。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八一队及各大专院校输送优秀人才573人,现有5名队员在国家队训练。多年来,涌现出孟丽丽、尹玉峰、张有松、时娜、司天峰、李翠、张国林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队员孟丽丽参加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莱芜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2005年获全运会冠军。2008年队员司天峰、时娜参加了北京奥运会。2010年队员司天峰获广州亚运会冠军、队员魏绪保参加了新加坡青年奥运会。近年来成功举办省以上比赛43次。
2001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山东省柔道训练基地”。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射箭重点运动学校”,被曲阜师范大学命名为“曲阜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基地”。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9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3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振兴莱芜体育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莱芜市先进集体”。2007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2009年被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2010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十一届全运会参赛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山东省体育局授予“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莱芜市政府授予“振兴莱芜体育突出贡献奖”。连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配有教学、训练场馆9处。现有在职教职工75人,其中教练员28人(中、高级职称24人),文化课教师27人(中、高级职称23人)。在校学生303人,设初、高中两个教学部,7个教学班,现为山东省体校分校,另设有上海体育学院教育站。配备一支30个编制的市体工队。现开设柔道、摔跤、举重、射击、射箭、田径、自行车、橄榄球、篮球、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拳击蹦床等15个运动项目。
学院地址:莱芜市文化北路89号
乘车路线:乘7路、101路、K19路、公交车到莱芜市党校下车即是
学校地址地址:莱芜雪龙商厦四楼招生专业计算机职称考核班根据考试大纲,学习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可任选几门,考试合格可获得人事部统一印制的合格证书,全国有效。网络网页设计班Internet班学习Internet的产生与发展,讲解具体上网步骤,IE浏览器、伊妹儿情缘、软件下载、聊天工具、网上精彩生活、BBS站点、虚拟社
招生专业开设信息技术教育、高等学历教育、会计资格证书认证、管理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中小学生开发教育等板块专业。学校地址莱芜市莱城区凤城东大街23号-市邮电局东100米路北院内二楼-教学承诺:随到随学随时授课单人授课单独辅导一人一机一人一师包教包会学会为止学员主导时间灵活实践教学免费上机免费进修服务终身协议培训对口创业品服务体系人性化教学管理体
学院概况莱芜技师学院是2012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改建的,始建于1985年,隶属莱芜市人民政府。2008年3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部函【2008】26号)批准为“高级技工学校”,2012年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院位于莱芜市高新区凤凰北路,占地366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机械技术系、电气技术系
联系方式电话:0531-0531-0531-0531-传真:0531-E-mail:lwlyxx123@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凤凰路008号网址:www.旅游外语专业:旅游外语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学校持有外派日本、新加坡实习生资质并在国外设有办事处,每年国外客户直接来学校面试。中选者由学校统一办理出境手续,出国后分配到日本斯巴鲁汽车
资助政策在校学生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1500元。困难家庭的学生,每年免学费2400元,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还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对在校人数12%的优等生发数量不等的奖学金。以上款项,由银行统一拨到学生本人的银行卡上。招生专业学校遵照“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的原则,开设了农村电气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食品生物工艺、移动电信
学校地址地址:莱芜市汶阳大街(二实小西邻)招生专业舞蹈教育学校简介莱芜市飞天舞蹈学校,成立于2006年,是我市发展正规、教学设施齐全的舞蹈教育教学基地,建校二年来,我校本着培养自身良好气质,提高舞蹈修养为目的,教学手法严谨科学,使我校的教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迅速扩飞天主要大事记:2002年舞蹈《白天鹅》赴北京演出,获全国少儿芭蕾舞比赛特别荣誉奖和表演二等奖 2002年在市“长
招生专业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创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力于培养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概论、旅行社业务、模拟导游等十余门课程。近年来,本专业在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取上稳定发展,占全市考取率的95%以上。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广泛活跃在蓝天国际旅行社、阳光国际旅行社、新兴国
办学宗旨学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双修、读训并重、以训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办学宗旨,承担着我市参加省以上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培养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联系方式学院地址:莱芜市文化北路89号乘车路线:乘7路、101路、K19路、公交车到莱芜市党校下车即是学生来源及去向学校招生以莱芜市政府批转的《运动员选材输送工作意见》为依托,建立了以市区中小学为中心,辐射
学校简介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为莱芜市唯一一家竞技体育承训单位,2005年和2009年连续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实力莱芜市体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是莱芜市唯一一家竞技体育承训单位。学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双修、读训并重、以训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
招生专业学校设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7个教学班。有上海体育学院教育站。现设有田径、射击、散打、柔道、摔跤、举重、射箭、篮球、自行车、跆拳道、体操、蹦床、拳击、空手道等14个运动项目。办学实力莱芜市体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是莱芜市唯一一家竞技体育承训单位。学校遵循“以德育人、文武双修、读训并重、以训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