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3-中国海洋大学
821地震勘探4
二、复试考试大纲6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6
石油地质学综合13-中国海洋大学
660普通地质学A16
929地质学基础19
928地史学22
819沉积岩石学24
一、初试考试大纲
828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一、考试性质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多种测井数据的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场的产生,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影响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2、普通电阻率测井
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
3、侧向测井
三电极侧向测井,七电极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
4、微电阻率测井
微电极测井,微侧向测井,临近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
5、感应测井
感应测井原理,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感应测井曲线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感应测井资料应用
6、声波测井
岩石的声学特性,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
7、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8、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
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
9、中子测井
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
10、脉冲中子测井
中子寿命测井(NLL),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中子活化测井
1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储集层的分类特点,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测井系列的选择,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
12、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
岩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
13、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
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
14、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
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地质倾角测井,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电阻率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环形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
15、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复杂岩性解释(CORIBAND),优化解释(GLOBAL)
石油地质学-中国海洋大学
一、考试性质
《石油地质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
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石油地质学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油气成因论,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及演化,天然气成因判识及形成机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油气源对比
2、石油天然气储层
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陆源碎屑岩储层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特殊岩类储层
3、石油天然气盖层
盖层类型及其封闭机理,生储盖组合划分及其意义
4、石油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分析
5、油气聚集与成藏
圈闭和油气藏,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6、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复合油气藏与特殊油气藏,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7、石油地质学理论进展
深盆气地质理论,煤成烃的形成机理,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
821地震勘探
一、考试性质
《地震勘探》是海洋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或石油地质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
基本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震勘探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地震勘探的实践能力。其中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包括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等,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绪论: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发展史,地震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
2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的形成与弹性常数,纵横波的形成及其传播,弹性波传播过程中的介质效应,地震波的反射、透射与弹性分解面上的能量分配,实际地质岩层中的地震波,面波及其特征
3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反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折射波运动学
4 地震波频谱与地震勘探仪器简介:地震波信号及频谱特征,地震信号的激发,地震信号的接受,典型数字地震仪原理简介
5陆地与海洋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陆地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及图示法,海洋地震勘探
6地震组合法原理:简单线性组合,组合检波的形式及其特性,海洋漂浮电缆内组合检波特性
7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动静校正原理,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原理,多次叠加特性,多次迭加参数的选择,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
8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几种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测定,迭加速度的求取,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9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及资料解释实验:地震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复杂地质构造处的地震波,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界面倾角、界面深度与测线方向的关系,时间剖面上的偏移校正问题,反射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地震层序与岩性解释简介,综合解释与研究
10三维地震勘探:陆地三维地震勘探,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三维地震数据的显示,交互式三维地震解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11地震勘探新方法技术:地震模型技术,地震多波探测技术,亮点与AVO技术,VSP技术,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海洋浅层地震剖面法
12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概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概念与发展,数字处理的任务与分类,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13信号处理基础:一维付里叶变换,二维付里叶变换
14反褶积:反褶积概念,反褶积方法--小平方反褶积、地震子波的求取和处理、预测反褶积
15动静校正:动校正--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动校正量的计算方法、动校正的实现、高保真动校正,静校正--静校正的基本概念、自动统计静校正
16速度分析:速度谱--速度谱的基本原理、振幅叠加速度谱、相关速度谱、用计算机计算速度谱的实例,速度分析应用--速度扫描、速度谱参数选择及资料解释和应用、倾斜地层的连续速度分析
17叠加和偏移:叠加--般水平叠加、自适应水平叠加、弯曲测线水平叠加,偏移--偏移处理技术、时深转换
18目标处理:常规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目标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
19特殊处理:反演性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属性特殊处理--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
二、复试考试大纲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一、考试性质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海洋地球物理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主要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这两个硕士专业所必备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地质基础、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能够针对特定的勘探对象与勘探任务选取合适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步为面试,先由考生用英语或其它外语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自我介绍,然后考生在面试现场从题库中抽题并回答,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复试总成绩由以上两个成绩构成(各占50%),满分100分。
四、考试内容
石油地质学综合-中国海洋大学
一、考试性质
《石油地质学综合》是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主要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所必备的石油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知识。
二、考察目标
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石油地质学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步为面试,先由考生用英语或其它外语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自我介绍,然后考生在面试现场从题库中抽题并回答,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复试总成绩由以上两个成绩构成(各占50%),满分100分。
四、考试内容
石油地质学部分:-中国海洋大学
1、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2、储集层和盖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3、油气藏的类型
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类型;掌握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4、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形成条件,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5、石油天然气运移
基本概念;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6、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油气藏破坏的产物;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7、油气聚集和分布单元
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8、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