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
|---|---|---|
| 校友会(公办二类) | 124 | - |
| 高职排名 | 185 | 953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51 | 116974 | 220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08 | 49278 | 220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50 | 250620 | 150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34 | 98193 | 15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150 | 258428 | 150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150 | 199866 | 150 |
学校按照“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和“以奋斗者为本的治校”,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共同发展,大爱匠心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4个,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3个,省(市)重点示范专业9个,已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在内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2017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3项。近五年,招生录取率98.45%,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本省就业率86%、本市就业率70%。
1、国家级资助
(1) 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生源地贷款申请办法可登陆各地市教育部门网站查询),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离校后的利息由学生本人全额支付。每生每年的助学贷款金额不超过6000元。
(2)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贫困和特困两个等级,特困等级每生每年4000元,约占学校学生数的5%;贫困等级每生每年2500元,约占学校学生数的15%。
2、校级资助
(1) 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设“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且一时无法缴清学费的新生,可在报到当天先申请学费缓交,办理入学手续。
(2) 突发性困难补助是对学生个人发生突发性重大困难的一种特殊补助,资助金额每生1000-5000元不等,特别重大困难的学生可获10000元的资助。
(3) 勤工助学。困难学生除了享受学校的各项补助之外,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
3、社会资助
我校可协助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向相关社会机构申请资助,其中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设立的“陈剑渊王耐助学基金”、“洪恭仕洪文发助学基金”,资助金额为每生每年5000元,资助时间为3年。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港资背景的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是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首届文明校园,现有在校学生逾万人。毕业生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电子注册的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学院已建成信息工程与数字创意系、鼎利学院(互联网+学院)、建筑与设计系、交通工程系、健康科学系、经济管理系、社会管理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共8个教学单位,开设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护理、动漫制作技术、社会体育、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程造价、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41个专业及方向。
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是目前成都高校新校区离市中心最近的高校,门前,是成都地铁四号线来龙站出入口和规划中的地铁九号线换乘站;一墙之隔,中国地产业领头羊万科地产的高档楼盘正拔地而起;向东,成都的绿肺——青龙湖风景休闲区;向南,成都火车东客站日渐繁忙;向西,是成都规模最大的高档商业群落华润万象城;门前,11条公交延伸到市区的各个角落。
成都:财富之城,成功之都!
都成:意味着机会、孕育着财富、贴近着成功。
在这里,树木成荫、设施完善,现代化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清爽、恬静的校园气氛和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移步换景、步步皆文化,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为长江学子专注学习、感受文明、创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大学生香港行”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留出时间,倡导和鼓励学生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学习,进行边学习、边打工,增强实践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