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0304Z1)-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学和社会学融合交叉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运用民族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与发展问题,探讨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与进步。
民族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状况及其趋势;重点研究武陵山少数民族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状况及趋势。
民族社区发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及其城乡社区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及其城乡社区发展问题。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现状、社会治理与创新机制;重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民族法学 (0304Z2)-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法学致力于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以丰富民族平等理论的内涵、深化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理论基础,促进依法解决民族问题、提高国家对民族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民族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三论”。一是研究民族法学的一般理论。二是研究民族法学的基础理论。三是研究民族法学的方法论。
宪政与民族区域自治研究方向:一是从宪政角度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设计,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及文化制度等;二是从实证角度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和经验,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法治与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法治在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功能及途径,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善治。
数学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数学学科所在的数学系已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湖北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中位于参评高校中并列第82位。基础数学二级学科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数学二级学科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数学学科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数学一级学科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
下设二级学科::
(1)基础数学 (070101)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近三年来,本学科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研经费总额40多万元。公开发表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代数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有限群理论, 代数表示论和李代数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有限群理论重点用数量来刻画有限单群,以及研究著名的Thompson问题; 代数表示论侧重胞腔代数的整体结构和表示理论,同调性质和AR-理论, 倾斜理论, 构造方法、(半)群代数中的胞腔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李代数重点研究Kac-Moody代数、高维仿射李代数、顶点算子代数的结构理论、表示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民族法学-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法学致力于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以进一步丰富民族平等理论的内涵、夯实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理论基础,促进依法解决民族问题、提高国家对民族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民族法理论方向:重点研究“三论”。一是研究民族法的一般理论。二是研究民族法的基础理论。三是研究民族法的方法论。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方向:主要研究民族法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及建设情况。
民族社会学-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交叉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与发展问题,探讨促进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机制。
民族社会与文化方向: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状况及其变迁。重点研究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状况及其变迁。
民族社区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及其城乡社区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及该地区城乡社区发展问题。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现状及创新机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二)数学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1.
数学学科所在的数学系已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基础数学二级学科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数学一级学科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及运筹学与控制论、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
下设二级学科:2.
(1)基础数学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3人。近三年来,本学科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项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额43万元。公开发表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基础数学现有代数学和模糊数学两个研究方向。
代数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有限群理论, 代数表示论和李代数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有限群理论重点用数量来刻画有限单群,以及研究著名的Thompson问题; 代数表示论侧重胞腔代数的整体结构和表示理论,同调性质和AR-理论,倾斜理论,构造方法、(半)群代数中的胞腔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李代数重点研究Kac-Moody代数、高维仿射李代数、顶点算子代数的结构理论、表示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模糊数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模糊逻辑代数、模糊超代数的不确定性理论。
(设有本科民族预科班)-湖北民族大学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我校民族预科教育根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统一要求,实行预补结合,以预为主,进一步强化民族预科同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注重培养民族预科同学了解并初步掌握大学本科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下一步进入本科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2.:?主干课程包括数学基础(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方向:信息处理方向: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智能、现代密码学、模式识别以及智能控制、数字信息处理等;应用软件开发方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发、通信与控制编程、多核技术开发、软件工程、Android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等。
3.师资队伍: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岗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硕士5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公开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其它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断进取,已形成信息处理与应用软件两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4.基本条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有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2个(信息与计算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实验室及1个科技创新中心,设备价值150余万元。良好的实验环境与设备条件,为信息与计算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与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验与实习平台。
专业特色:5.:在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坚持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针,同时注重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以期达到教学效率的优化,以全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具有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数学、信息科学与运筹与优化学科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熟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着重于系统建模、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实行“2+1+1”模式,即前2学年为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阶段,主要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其它文化基础。第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完成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第4学年为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该阶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根据专业内涵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信息处理”与“应用软件技术”两个专业限选方向,在第3学年进行分流培养,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发展方向,从面使学生在专业培养上获得个性发展。
实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完成主要知识体系学习的同时,灵活参与各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对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纳入学生的成绩认定范围。
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在实习基地企业中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6.:主要学习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从事学科研究、信息处理、实际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7.招生已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现有在校学生 人,生源包括湖北、广西、海南、新疆、福建、湖南、山东、河南等省市与自治区和直辖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就业率高,涉及领域包括IT企业、信息安全、国家公务机关、教育教学及其它与信息处理、应用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的部门。根据统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近3年就业情况分别为2012年93.94%、2013年100%、2014年100%。
8.社会需求:IT企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学生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家专业的毕业生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毕业生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或者相关管理工作。
湖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一、专业代码:
030503
二、专业名称:
湖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高函[2002]5号),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本科生340余人;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有博士(含在读)14人,硕士2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近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高校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30余篇。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左右,考研率录取率达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相关领域。如北京中科海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武汉博畅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台湾鑫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楚汉软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分别为35.8%、30.9%和33.3%;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31.8%。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EDA实验室1个、DSP实验室1个、通信原理实验室1个、单片机原理实验室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1个,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8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每届有60%左右学生进入实践创新中心参与培训。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SOPC大赛等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湖北民族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办于2011年,现有在校本科生200余人。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字媒体专业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及在读博士3名、硕士生导师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98%以上。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入10余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省教育厅项目6项,恩施州科技局项目8项。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制作与加工、游戏开发三个方面的能力,开设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摄影摄像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动画原理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三维建模、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游戏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虚拟现实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等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有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1个;同时,本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共享实验室3个,信息工程学院拥有湖北民族学院条件好的大学生创新中心1个,实验设备总价值约500万元。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条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完备的实验与实践平台。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政府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大型企事业等相关行业,从事动画制作设计与开发、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湖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8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2年获本科生招生资格,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学生48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20人, 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 ,博士(含在读博士)11人,硕士4人 ,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自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近年来,教师共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30余篇。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左右,考研率录取率达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以及相关领域。如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恩施州电力总公司、湖北机场集团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国电云南电力有限公司、云南电网丽江供电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北发电运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包头)有限公司等企业。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电路、 工程电磁场、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电机学、 电力电子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 信号与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分别为28.83%、36.48%和16.32%;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29%。 本专业先后获批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6年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2016年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自控原理实验室1个、电力电子实验室1个、高电压实验室1个、电力综合实验室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机与控制实验室1个,电力综合实验室1个,继电保护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700万元; 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每届有50%左右学生进入实践创新中心参与培训。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SOPC大赛等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信息安全专业于2017年获批(教高[2017]2号),是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内唯一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9人。近年来,教师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和面上项目10余项,地厅级(市)科研课题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6项;发表专业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9篇。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能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能力,主要课程:离散数学、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安全导论、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数据库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病毒原理与防范技术等。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所依托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于2011年获批信息安全二级硕士点且同年开始招生,2012年建成湖北省校企共建信息安全研发中心1个;实验条件优越,已建有网络信息攻防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原理实验室等十个实验室,新的专业室实验室正在筹建中。同时,信息工程学院拥有湖北民族学院好条件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1个,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中心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经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实践,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高。
本专业针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量大、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的现实,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在提供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服务的各种单位从事信息安全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能够正确使用、配置、维护信息安全设备,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正确规划、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湖北民族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1.历史源革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办于2016年,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设立“光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35。
培养目标:2.
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与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能在光学、光电子技术、光电系统与工程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3.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4.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设计了“5+X”课程体系,即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加X个个性化课程模块(个性化课程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需求而设置的,旨在使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或技能方面,得到系统培养,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提高性课程模块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近代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及实验、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技术、光电子综合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激光综合实验、光纤光学、光线综合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原理等。
毕业学分要求:5.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44.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36.5学分、选修课程8.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45.0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2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8.0学分;个性培养8学分,其中创新创业2.0学分、素质拓展6.0学分;实践教学29.0学分。共计168.0学分。
6.师资队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0人,高级职称占55.6%,师资力量雄厚。
7.基本条件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设施齐全,现有校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含光电应用、光学、近代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磁控溅射镀膜等各类专业实验室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65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米。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
人才培养:8.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办有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未来职业目标自由选择。两个专业方向具有相同的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具有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光电子技术方向侧重培养光电子企业的工作者,其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光电子技术类课程;激光技术侧重培养激光类企业专业人才,其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激光应用类课程;两个专业方向具有相同的基础实验训练,具有不同的实训及实习训练,完成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招生就业:9.
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70人,暂无本专业的毕业生。
培养特色:10.
本专业注重夯实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和经典物理基础、近代物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尊重学生意愿和志趣,为学生设置相应方向课程及实习、实训、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多方向发展潜能。
实行“2+1+1”模式,第1-2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第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第4学年为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根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意愿,设置“光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两个限选方向。
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平台,通过专业方向的拓展,为学生在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考研等领域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就业空间。在保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师应用类课程,并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等多种培养途径确保学生的光电专业素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互配合,课内学习指导与课外学习辅导环节相扣,光电理论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或专业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1.社会需求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光电子技术、激光企业及事业单位具有较为广泛的就业前景,我们力图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光电子、激光应用领域的工作者,为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优秀的硕士生源,为光电类企业培养具备基本光电工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湖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于1994年,属于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在校本科生300余人。本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目前在岗教师28 人,其中教授6 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公开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20余篇;现有师资队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省教育厅项目12项,其它项目10余项;本专业与中国联通恩施分公司、中国电信恩施分公司及北京、上海多家IT企业有着长期的项目合作,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网络工程规划及信息管理等基本能力,具备扎实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领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网络规划及管理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设计和开发软件、管理和规划网络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侧重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管理两个主要培养方向,采用“3+1”模式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知识教育和工程项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基础、数字逻辑、编译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微型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等。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湖北省省级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个、软件工程实验室1个、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室1个,实验设备总价值约5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拥有湖北民族学院好条件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1个,计算机专业每届有50%的学生可以进入中心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经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实践,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高,此类学生广受沿海IT企业青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能在各类IT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计算机及其系统的产品分析设计、开发及IT市场拓展等工作;能到各级财政、工商、税务、电信、移动、交通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监测与控制、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计算机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等工作;能从事各级各类学校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应用开发、及系统管理、现代教学管理等工作。同时每届约有10%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需要,掌握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制作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项目设计施工与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建筑室内设计、景观与规划设计、家具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等,或在教育、文化等部门从事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