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和理论物理等5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1人,“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室2人,讲师及以下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课程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专业教师的20%,硕士学位32人,占专业教师71.1%。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3人,省135高层次人才1人,校123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明德奖获得者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0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2人。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已完成项目10项,成果鉴定5项,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2项;在研项目22项,主持项目经费近52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收录58篇,EI收录26篇,核心84篇;申请国家专利2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会银奖;出版高校教材5部,著作2部。
自然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人文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和理论物理等5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1人,“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室2人,讲师及以下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课程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专业教师的20%,硕士学位32人,占专业教师71.1%。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5人,省135高层次人才3人,校123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明德奖获得者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0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2人。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已完成项目10项,成果鉴定5项,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2项;在研项目22项,主持项目经费近52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20余篇,核心8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会银奖;出版高校教材10部,著作2部。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为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输出专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开展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本专业主要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3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6部。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掌握物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相关教育技术手段,能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过程和新动态,能关注和开拓物理学科教育前沿研究的专业人才。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3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0部。
自然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人文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地理)
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青海师范大学
本学科方点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电路与系统等4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导老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学科点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件,出版高校教材8部,著作4部。
学科教学:57.(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为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输出专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开展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本专业主要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3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6部。
课程与教学论:58.(物理)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掌握物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相关教育技术手段,能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过程和新动态,能关注和开拓物理学科教育前沿研究的专业人才。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3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0部。
59.自然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60.人文地理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62.(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