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三职,全称北京市宣武区第三职业学校,是由1998年9月1日原北京市中医药学校和原北京市电力护校合并组建成北京市中医药学校,2000年9月1日原北京市中医药学校又和原北京市宣武艺术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的。
新组建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级教师68名,市区级骨干教师36名,近90%的专业教师具有中级、高级、技师级或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并定期为相关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在社会有较高的声誉。学校还常年聘请行业专家、教授授课和指导学校办学。
各校区均有与教学、培训相匹配的各类完善设施和现代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站24小时开通,具备网上教学与办公的条件。图书馆藏书10万册。同时,为方便远郊区县学生就读,学校可提供良好且廉价的住宿条件。
学校举办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辅导班近年来越办越好,为各专业有志升学的学生参加高等职业院校考试创造了良好条件。参加辅导班学习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录取率达75%。辅导班从开办至今十年,已经有近千名同学通过辅导考入高等院校深造。
学校注重对优秀特长生的培养,涌现出一批科技发明和文艺、体育特长生,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已经形成特色。在科技方面成绩尤为显著,有15名同学获得北京市中学生银帆奖,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北京市、宣武区的各类科技竞赛和发明创新大赛均能在几十个项目中取得一、二、三等奖。在文艺、体育方面一直保持着篮球、田径、音乐、美术、舞蹈项目传统校的荣誉,在市区竞赛中均有突出表现。
资源的优化组合,有效地弘扬了二十年来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巩固了原有办学成果。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又积累了新的办学经验,办学成果更为凸现,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面对今后职业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必须重新做好自我定位:把宣武三职的工作融入到宣武职业教育和宣武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在大的战略格局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会。2.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经过该区对职业学校的若干次调整,已充分显示了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学校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职业教育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危机仍然存在,前景更具挑战。一方面,各级政府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的保证与支撑,“求学者”市场极大。另一方面,极大的市场亟待我们去开发,关键是我们自身的潜力能否发掘并使之成为现实的能力。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主动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做好自我调整的准备工作。以“瘦身强体”作为学校健康发展,主动适应变化的重要策略,分阶段做好今天的事、想好、准备好明天和后天的事,确保职教血脉不断流。
1.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1)坚持有计划的组织干部、教师学习政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使之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师德水准。培养干部和教师主动获取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创造性工作。(2)以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干部聘任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指导、监督和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3)坚持思想工作领先的原则,建立政治思想工作网络,党政工齐抓共管,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继续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形人争优、创先的局面,在工作实践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4)在两支队伍的建设中,要本着重使用更重培养的原则,有计划的通过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续本、读研),使之系统的提高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学历层次。还要有计划的选派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外省市和外国培训学习。(5)加强对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果。通过师徒结对、专人培养;专项指导、示范做课;专题研究与讲座;撰写论文、参与科研;专项竞赛、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