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教职员工99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68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副高级职称22人。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师中有学科带头人12人,担任云南省中专学校校际教研组组长副组长5人;有10余位教师参加了全国及省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其中担任副主编2人、参编12人;有10余人次自编了辅导及指导教材,相继编写了《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就业指导》、《英语教学辅导教材》、《病理学指导用书》、《生物化学习题集》、《乡村医生教辅教材》、德育辅助教材《成长课堂》及德宏州老年大学教材《中老年保健知识》等十余种。组织编印了《德宏医学教育》、《德宏卫校校史》、《德宏卫校教学科研论文集(上、下集)》等多种学术资料。1995年以来,共发表交流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40余篇,省级刊物发表及交流133篇。10余年来,教师获省科技论文奖2次,获州科技进步奖3次,获奖论文20余篇。
校长李长富是全国医学会中专病理学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主办的《云南医学教育》杂志的编委和理事。德宏卫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参加全国教师协会评选,认为是以人为本的新颖的教育理论,李长富受到全国教师协会的表彰和奖励。
我校的育人理念:一立、二做、三能、四看、五要、六备、七法、八风、九展、十会。
#一立: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做:做诚信善 良的人、做有利于社会的人。
#三能:能受得苦、能忍得气、能吃得亏。
#四看: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家庭、正确看待学校、正确看待社会。
#五要:困难的时候要坚强、愤怒的时候要理智、棘手的时候要静思、高兴的时候要冷静、急利的时候要心宽。
#六备:读书是知识的储备、锻炼是健康的储备、做事是能力的储备、节约是资源的储备、交际是人源的储备、自控是涵养的储备。
#七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观察方法、探索方法、为人方法、做事方法、创新方法。
#八风:诚实守信作风、艰苦创业作风、和谐相处作风、勤俭节约作风、好学上进作风、谦虚谨慎作风、雷厉风行作风、自我约束作风。
#九展:品德展现、意志展现、人格展现、知识展现、能力展现、创新展现、文才展现、口才展现、交际展现。
#十会:学会生活上自立、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学会一技之长、学会分清是非、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抓住机遇、学会处理一般问题、学会组织相关活动、学会善待自己及家人和同学、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
云南省德宏州卫生学校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区,320国道“三棵树”旁。学校建于1960年,是德宏州唯一一所医学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54.3亩,建筑面积37800平方米。为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征2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
建校47年来,德宏卫校面向全省十余个地(州)、市招生,举办过社区医学、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妇幼医士、药学、卫生管理、计划生育七个专业。毕业生遍布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举办社区医学、护理、预防、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向)、药学五个中专专业,其中社区医学、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向)3个专业为州、市骨干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中专生2200人(含全日制五年制专科生516人)。
1995年起与云南省联合举办在职临床、护理和药学专科班;2004年起先后与昆明医学院、曲靖医专、楚雄医专联合举办三年制专科班,与省医专联合举办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护理、临床、涉外护理(英语方向)专科班,与昆明医学院联合举办临床医学本科班,与中央联合举办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班,2007年与大理学院联合举办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临床班。
图书馆藏书8.1万册,电子图书10.5万册,教学VCD光盘900余盘。
以大专为龙头,中专为基础,乡医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德宏,立足云南,走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灵活办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中等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学校有功能齐全的18个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24.9万元,其中6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1728台(件),总值653.72万元;教学用计算机404台,每间教室配备29寸彩色电视机,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生理、病理、药理综合机能实验室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施,有解剖教学用尸体40余俱及完整的解剖病理标本陈列室,并建成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有县级以上中、西医实习医院27家,各实习医院具有完善的实习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和具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实习医院能满足各专业的实习要求。
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合格中专学校”,被省政府评定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88年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卫生学校”,同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89年、1993年、2003年等多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学校开设的护理学等五个专业被云南省中专卫校专业设置标准评估专家组验收通过,成为我校在全省招生的主要专业;2005年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二等奖;2006年获云南省“医德医风先进单位”、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多年来,学校先后获州、市各种奖励60余项。
注:医药卫生类各专业不能录取色盲、色弱的考生。同时建议残疾考生和肝功不正常及澳抗阳性者慎报医药卫生类专业。

办学思路我校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秉持“育人授技、励志成才”的办学理念和“淳德、力行”的校训,努力形成“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按照“突出提升办学水平一条主线,打牢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两个基础,狠抓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人文名校四大战略,推进人事制度、绩效分配、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后勤社会化五项改革”的办学思路,力求在五年之内将把我校打

专业优势突出中专班开设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装潢设计、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工、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农机驾驶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教育、文秘等20多个专业,其中经省教育厅备案专业17个,省级骨干专业6个,州级骨干专业10个。会计、会计电算化、电工、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农机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在全州具有绝对优势。具有多

合作办学2008年又开设了挖掘机技能等级培训。毕业生可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上岗证书,成为“双证”或“多证”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我校与德宏电力股份公司、秦瑞电力公司、星云公司、芒市宾馆、德宏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州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供不应求。教育规模实力强我校与省内外的重庆工商大学、南京审计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广播、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

历史沿革1979年6月,德宏州财贸学校成立。1979年6月,德宏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1980年5月,德宏州技工学校成立。1987年6月,德宏州民族高级中学成立。1995年11月,德宏州技工学校与德宏州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合并,成立德宏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加挂德宏州技工学校牌子。2008年9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州委、州政府决定:撤销德宏州财贸学校、德宏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德宏州职业技术培

办学实力学校前身是德宏州财贸学校、德宏州农机学校、德宏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德宏州技工学校),至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两块牌子,即把德宏州技工学校继续保留在州中等职业学校内。学校隶属德宏州教育局管理,技工学校由州教育局与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管理。基本情况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85.5亩,校舍建筑面积20318平方米,固定资产2044万元。现有教职工145人,各类在校生356

历史沿革1979年6月,德宏州财贸学校成立。1979年6月,德宏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1980年5月,德宏州技工学校成立。1987年6月,德宏州民族高级中学成立。1995年11月,德宏州技工学校与德宏州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合并,成立德宏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加挂德宏州技工学校牌子。2008年9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州委、州政府决定:撤销德宏州财贸学校、德宏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德宏州职业技术培

图书情况 图书馆藏书8.1万册,电子图书10.5万册,教学VCD光盘900余盘。办学理念 以大专为龙头,中专为基础,乡医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德宏,立足云南,走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灵活办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中等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联系方式校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营水路11号学院官网:www.学院招生工

师资情况 在校教职员工99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68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副高级职称22人。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师中有学科带头人12人,担任云南省中专学校校际教研组组长副组长5人;有10余位教师参加了全国及省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其中担任副主编2人、参编12人;有10余人次自编了辅导及指导教材,相继编写了《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就业指导》、《英语教学

学校简介 云南省德宏州卫生学校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区,320国道“三棵树”旁。学校建于1960年,是德宏州唯一一所医学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54.3亩,建筑面积37800平方米。为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征2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 建校47年来,德宏卫校面向全省十余个地(州)、市招生,举办过社区医学、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妇幼医士、药学、卫生管理、计划生育七个专

师资情况 在校教职员工99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68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副高级职称22人。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师中有学科带头人12人,担任云南省中专学校校际教研组组长副组长5人;有10余位教师参加了全国及省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其中担任副主编2人、参编12人;有10余人次自编了辅导及指导教材,相继编写了《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就业指导》、《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