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于1980年恢复招收本科生,已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余名。车辆工程学科是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本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已成为我国商用汽车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开发的中心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一流车辆工程学科的战略目标,瞄准国际前沿、国家目标和行业需求,统一思想,凝练共识,适应产业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争创国内一流,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车辆工程专业立足培养具有一流素质、能适应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需要的车辆设计制造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单位主要包括联合电子、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一汽汽车技术中心、东风技术中心、广汽汽车技术中心、上汽集团、宇通客车、苏州金龙、厦门金龙、厦门金旅等车辆设计制造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可从事车辆设计、制造、试验、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2年,1995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成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列入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过60多年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为基础,以交通基础设施机械化施工与管理、机械化养护与管理为应用特色的综合专业。
专业依托国家级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道路施工技术及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在国家交通建设的整体规划指引下,致力于国家交通建设装备事业的发展,如大型土石方机械、公路桥梁隧道施工机械、高铁动车装备制造等。主要培养从事机械装备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运用、管理及故障诊断,从事交通建设领域工程机械装备运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教学科研人员60名,其中博导3人,硕导22人,教授8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惠记庄教授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刘洪海教授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长安大学教学名师4名;长安大学师德标兵2名;长安大学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2名。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和70多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余项。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可从事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可在机械设备研究和检测中心、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交通部门、建筑部门、水利水电行业、公路施工企业、高等级公路管理部门、机电贸易等行业和部门就业,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装备制造过程管理、机械车辆等机电产品设计研发、公路施工和养护设备管理、交通建设工程中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建设装备优化配置、建设装备的研发、工作机械装备行业经营决策和市场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每年都有数百家企事业单位来我校双选会选择人才。
010年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本学科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我系教师开设的“新能源、汽车与PM2.5”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动机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于培养具备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控制、交通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汽车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集机、电、热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早在1986年我校汽车发动机领域的专家周允教授和边耀璋教授参与和主持完成的国家课题解放牌汽车四大件改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项目的同时,还设计了CA-10B汽车发动机梨形燃烧室气缸盖,直接应用于解放CA-10B型汽车,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本学科依托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实验室”和“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西安试验检测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本专业一次就业率高于97%。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主要就业方向:发动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电子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汽车运输企业、高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如: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 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宽口径、高素质、 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领域的基本 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较 高的道德修养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自动化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电气、计算机与通 信等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3.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优化设计的 基本原理,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4.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 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5.具有对自动化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自动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 能力;
7.了解自动化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法规;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 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及电子学基础、自动化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基础(硬件、软件、网络 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原理(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48学时)、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48学时)、数据结构(48学时)、信号与系统分析(64学时)、计算机原理与 应用(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1)(64学时)、运筹学(48学时)、电力电子技 术基础(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检测原理(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 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过程控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2)(48 学时)、计算机网络与应用(48学时)、人工智能导论(32学时)、应用随机过程(48学时)、系统辨 识基础(48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8学时)、模式识别基础(1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 时)、计算机仿真(48学时)、系统工程导论(32学时)、CIM系统导论(32学时)、控制理论专题实 验(16学时)、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检测技术系列实验 (16学时)、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16学时)、自动化综合实践(48学时)。
示例二(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6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56+8学时)、模 拟电子线路(56+8学时)、工程电磁场(42+6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8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基础(48+8学时)、建模与辨识基础(24+8学时)、自动控制元件(26+6学 时)、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56 +16学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16+16学时)、微控制器应用及 系统设计(24+8学时)、VISUAL C++(48 +16学时)、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网络与数据通信 (34+6学时)、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32+16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6+6学时)、自动测试系 统(2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嵌入式控制系统及应用(32 +16学时)、运动控制系 统(36+12学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36+12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分析(48 +1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16学 时)、模拟电子技术(48 +1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32 +16学时)、计算机软件基础(48 +16学 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8 +16学时)、控制工程数学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80 +10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6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6 +10学时)、自动控制系统仿真(32+16 学时)、检测技术与仪表(46 +10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电机与拖动(54 +10学时)、 运动控制系统(48+8学时)、过程控制(48+8学时)、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2+8学时)、微控 制器技术课程设计(24学时)、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32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32学 时)、集散控制系统(22 +10学时)、现场总线技术(32+8学时)、嵌入式系统(26+10学时)、基于 网络的智能控制(32+8学时)、先进控制理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验、电子技术 综合设计、计算机程序综合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综合 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综合设计,以及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信号处理技术课程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 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土木工程: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单一专业招生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悠久、就业形势好、专业知名度高的特色品牌专业之一。
土木工程专业可追溯到1953年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开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1978年起招收本科生,改为建筑工程专业,1981年国内著名的数学力学专家林钟琪教授到学校后,开始招收结构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199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由三校的土木工程合并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获准“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60年的办学实践,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被授予“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通过原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2007年“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原理与设计”、“结构力学”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获批“混凝土结构及抗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三个陕西省教学团队。近五年出版教材和专著48部,其中,两部教材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省部级项目39项,科研经费到款额6173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专业论文716篇,其中SCI、EI收录252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3项。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重能力”的原则,培养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校院两级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结构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 等,获得了诸多奖项。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全国一本招生,近年来平均高出一本分数线70分以上。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单位80%以上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本专业已培养各种层次的毕业生近万余名,在国家的建设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的重要专业领域。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普遍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不合理配置、洪涝灾害频发及水污染严重等,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顾地下水科学、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和治理等。
在大学四年中,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水力学、水文统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水利计算、气象学与气候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流域水资源信息系统、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水利水能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等。
除了课程学习外,我校建有省级水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功能降雨大厅、水力学综合实验室三大实验基地以及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鄂尔多斯原位试验场两大实训基地;配备陕西太白山、梁山、蓝田三大教学实习基地以及鄂尔多斯野外实习基地四大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相融合的4S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的阶梯式训练,同时做好课程设置的衔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在实践操作中的融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已形成了由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教授、海归学者及一批拥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中国工程院士1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1名,陕西省百人计划2人,教授8名,副教授13名,讲师7人。教授担任本专业主干课程,所有教师都有明确的教学科研方向,并有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经历,有力支撑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
以李佩成院士为首的教师团队主持“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中国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地域山川秀美试验示范区建设与重大科技难题研究”、“‘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1项。出版专著、著作以及全国统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专业毕业生学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近年来,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除了考取本校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成为水文与水资源方面创新人才外,毕业生还广泛就业于水利、国土、农业等行业及国家机关单位工作,成为支撑单位和社会发展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同时,本专业还培育出来一些创业精英,如2005年毕业的恺英网络CEO王悦,其创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 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各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 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应用 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 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本专业可设置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两 个专业方向,培养要求可各有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 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 知识;
3.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6.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7.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8.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地质学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分析、地质 灾害防治、岩土钻掘机械基础、岩土钻掘工程工艺原理、地质工程施工、水文地质、地质工程试验 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数值模拟。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1)工程地质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弹塑性力学基础(56学时)、 建筑制图(5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普通地质学(48学时)、岩石学(32学时)、矿物学(32学 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32学时)、岩体力学(48学时)、土力学(56学 时)、水文地质学基础(40学时)、地下水动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8学时)、工程地质 勘察(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32学时)、工程物探(24学时)、 工程建筑概论(40学时)、岩土工程监测(24学时)、工程招标投标与概预算(32学时)、地质灾害 防治(32学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32学时)、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专业讲座(32学时)。
(2)岩土钻掘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流体力学(40学时)、液压传动 (48学时)、机械制图(9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56学时)、金属材料与零件加工 (32学时)、地质学基础(72学时)、岩体力学(40学时)、土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0学 时)、岩土钻掘工艺学(48学时)、钻井液与工程浆液(48学时)、岩土钻掘设备(40学时)、基础工程 学(56学时)、基础工程施工技术(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新技术专题报告(16学时)。
2.示例二:基础地质(51学时)、构造地质(3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土力 学(34学时)、岩体力学(51学时)、水文地质学(34学时)、工程力学(119学时)、结构力学( 102 学时)、测量学(51学时)、弹性力学(34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载荷与结构设计原 则(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34学时)、数理方程(34学时)、数值方法与计算机算法(34 学时)、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34学时)、地基处理(34学时)。
3.示例三:工程力学(72学时)、结构力学(40学时)、普通地质学(40学时)、工程测量(32 学时)、矿物岩石学(48学时)、工程制图(32学时)、构造地质(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0学 时)、地貌与第四系地质(32学时)、岩土力学(64学时)、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40学时)、有机高 分子化学基础(24学时)、大地构造学(24学时)、水文地质学(32学时)、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64 学时)、钻掘工程学(64学时)、工程地质勘察(32学时)、岩土施工设备(32学时)、工程CAD( 32 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地质基础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 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岩土室内实验、岩土原位测试、材料力学实验、工程勘察技术与工艺实验、地 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适应21世纪国内外资源勘查工作的需要,在企 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中从事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资源勘查评价、开发、科学研究及经营管 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 学习地质学与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矿产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在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可有所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 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计算机 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工作方法;
3.具有对矿产地质、矿产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
4.掌握与矿产资源有关的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
5.具有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现代勘查方法的信息采集、处理、成果解释和综合应 用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并具有 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初步设计与工程取样及矿山(油田)地质工作的能力;
7.熟悉本专业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和 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8.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流、竞争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地质学基础、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藏)理论、成矿(藏)规律、矿石(油气)的 组成和组构鉴定与分析、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勘查技术、地学信息采集处理与综合应用等。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学 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学 (64学时)、地球化学(48学时)、矿石学(40学时)、矿田构造学(32学时)、矿床学A(80学时)、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A(80学时)、矿产综合勘查技术(56学时)、矿床统计预测(48学时)、矿业 工程概论(56学时)、流体包裹体(32学时)、资源经济学(40学时)、矿床地球化学(3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 学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 学(64学时)、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80学时)、含油气盆地沉积学(64学时)、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64学时)、油气地球化学(48学时)、地球物理勘探原理(96学时)、油气勘查与评价(48学时)、 油(气学时)层物理学(48学时)、油(气学时)层物理学(48学时)、地震地质综合解释(48学 时)。
(3)煤及煤层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 学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 学(64学时)、煤田地质学(40学时)、煤层气地质学(56学时)、煤岩及煤化学基础(48学时)、聚 煤盆地沉积学(48学时)、煤层气渗流力学(48学时)、煤及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64学时)、煤与 煤层气资源勘查(48学时)、煤与瓦斯共采(48学时)、煤及煤层气钻井工艺(48学时)、煤层气采 气工程(48学时)。
2.示例二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地球科学概论(6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60学时)、晶体光学及 光性矿物学(48学时)、岩石学AI(44学时)、岩石学AⅡ(42学时)、岩石学AⅢ(42学时)、古 生物学与地层学(64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矿相学(40学时)、勘查地球物理(48学时)、 勘查地球化学(32学时)、遥感地质学(32学时)、矿床学(72学时)、矿产勘查学(7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地球科学概论(6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B(60学时)、晶体 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8学时)、岩石学AI(44学时)、岩石学AⅡ(42学时)、岩石学AⅢ(42学 时)、古生物学与地层学(96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石油地质学(48学时)、勘探地球物理 (60学时)、油层物理学(32学时)、油气盆地地质学(英语学时)(48学时)、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48学时)、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法(32学时)、石油构造分析(32学时)。
3.示例三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0学时)、工程测量(32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72 学时)、晶体光学与岩浆岩石学(80学时)、变质岩石学(40学时)、沉积岩石学(含岩相古地理) (48学时)、地层古生物学(含地史学)(64学时)、构造地质学(72学时)、矿石学与矿相学(48学 时)、地球化学(40学时)、矿床学(80学时)、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I(72学时)、矿产勘查技术与 方法Ⅱ(128学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40学时)、矿产资源经济学(32学时)、工程技术概论 (3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古生物地层学(40学时)、矿物学(40 学时)、晶体光学及结晶岩石学(72学时)、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64学时)、岩相古地理(32 学时)、构造地质学(72学时)、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析(40学时)、石油地球物理测井原理(48 学时)、地震勘探原理(56学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72学时)、油层物理学(56学时)、油气田 地下地质学(56学时)、地震地下地质学(56学时)、油气田开发基础(5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地质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矿物、岩石、化石等鉴定实验,矿石鉴定与可开发性分析与评价,地质、地球物 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解释,找矿信息挖掘与定量评价,勘查工程的初步设计与工 程取样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传统优势学科,四个创始大学之一,桃李满天下。长安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创始大学之一。长安大学原属国家交通部,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积累,如今已为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各省市公路交通、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岗位上。作为公路交通行业毕业生最多的大学,我们遍布全国的校友以敬业、乐业著称,他们身在工作岗位,却心系母校,时刻关注专业发展,相信未来的你也将是其中的卓越一员。
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大类人才培养。交通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也是陕西省专业教学创新实验区重点培育专业,拥有国家级双语课程、陕西省资源共享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等良好教学条件,人才成长氛围优越。本专业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前五学期,即大一、大二、大三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三年级第二学期则将按照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场与道路总体工程三个方向予以精细化深度培养。每个专业方向均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创新思维培养及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行业领导能力卓越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教学内容与国际课程体系对接,每年均有本科、研究生到国外名校继续升学攻读学位,有毕业生获得过美国每年只有2人的交通领域优秀博士论文奖。
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交通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博士化率100%,70%以上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拥有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经历,具备国际化视野,也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科学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本专业教师参与了大量科研活动,从国家交通政策制定,如道路交通、机场工程行业标准制定,到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规划设计、走廊交通控制,乃至微观的交叉路口设计,均积累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并可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提供实践基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数学、力学、管理学、计算机、外 语、必要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以及机电、土木、系统工程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载运 工具运用与保障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客货运输组织及调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交 通运输领域从事载运工具技术使用与管理、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管理和调度等工作,能在教 学、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 工程等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载运工具技术运用与管理、运输线网和枢纽规划与 设计、客货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载运工具运用与保障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 划、客货运输组织调度等系统知识,并具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 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工作的所需的工程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 运输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运输安全质量、运输环境、职业健康和运输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5.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一般技术分析方法或设计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 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参与运输生产及运营系统的设计,并具 有保障其稳定运行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运输系统或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 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职业发展 学习能力;
8.了解国内外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 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运筹学、机电工程学、交通运输设备及技术使用、载运工具检测与诊断技术及 其维护、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法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 运输企业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包括驾驶实习、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等多种形式。
主要专业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力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交通运输设备及性能实验、运 输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环境科学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2004年,2011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同年,环境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教学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国际视野,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陕西省百人计划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此外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聘请具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校外导师十余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多为单位总工程师及技术骨干。
毕业后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也可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研究生专业继续深造。
排位 | 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1 | 工科试验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物流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74 | 8892 |
2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70 | 9650 |
3 | 交通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6 | 10400 |
4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5 | 10609 |
5 | 车辆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3 | 11014 |
6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工程)(英语语种)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2 | 11212 |
7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2 | 11212 |
8 | 人工智能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0 | 11614 |
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0 | 11614 |
1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9 | 11829 |
11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8 | 12064 |
12 | 自动化类(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8 | 12064 |
13 | 交通运输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7 | 12281 |
14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6 | 12495 |
15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4 | 12935 |
16 | 交通工程(国际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4 | 12935 |
17 | 经济学类(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4 | 12935 |
18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3 | 13177 |
19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3 | 13177 |
20 | 机械类(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50 | 13925 |
21 | 工程力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9 | 14163 |
22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9 | 14163 |
23 | 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美术)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8 | 14413 |
24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8 | 14413 |
25 | 物流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26 | 土木类(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27 | 物流管理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28 | 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29 | 汽车服务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30 | 水利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47 | 14676 |
31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语种考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25 | 20762 |
32 | 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语种考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12 | 25194 |
33 |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语种考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10 | 25917 |
排位 | 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1 | 法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70 | 2830 |
2 | 英语(英语语种考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9 | 2898 |
3 | 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8 | 2984 |
4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6 | 3145 |
5 | 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美术)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5 | 3230 |
6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5 | 3230 |
7 | 日语(英语语种考生)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565 | 3230 |
名称 | 学制 | 层次 |
---|---|---|
经济统计学 | 四年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本科 |
法学 | 四年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本科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四年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本科 |
英语 | 四年 | 本科 |
日语 | 四年 | 本科 |
新闻学 | 四年 | 本科 |
广告学 | 四年 | 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本科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本科 |
地球物理学 | 四年 | 本科 |
地质学 | 四年 | 本科 |
工程力学 | 四年 | 本科 |
车辆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汽车服务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本科 |
机械电子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工业设计 | 四年 | 本科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机械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四年 | 本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本科 |
通信工程 | 四年 | 本科 |
人工智能 | 四年 | 本科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本科 |
自动化 | 四年 | 本科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本科 |
软件工程 | 四年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本科 |
土木工程 | 四年 | 本科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水利水电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四年 | 本科 |
测绘工程 | 四年 | 本科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本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本科 |
地质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资源勘查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矿物加工工程(宝玉石学) | 四年 | 本科 |
交通工程 | 四年 | 本科 |
交通运输 | 四年 | 本科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四年 | 本科 |
土地整治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环境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环境科学 | 四年 | 本科 |
建筑学 | 五年 | 本科 |
城乡规划 | 四年 | 本科 |
风景园林 | 四年 | 本科 |
安全工程 | 四年 | 本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本科 |
工程造价 | 四年 | 本科 |
工程管理 | 四年 | 本科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四年 | 本科 |
会计学 | 四年 | 本科 |
工商管理 | 四年 | 本科 |
市场营销 | 四年 | 本科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本科 |
行政管理 | 四年 | 本科 |
物流工程 | 四年 | 本科 |
物流管理 | 四年 | 本科 |
戏剧影视文学 | 四年 | 本科 |
广播电视编导 | 四年 | 本科 |
2022长安大王牌专业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科学、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地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交通运输等国家特色专业介绍。长安大国家特色专业机
专业目录名称学制层次数字媒体技术四年本科市场营销四年本科视觉传达设计四年本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四年本科汽车工程技术四年本科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四年本科道路与桥梁工程四年本科汽车服务工程技术四年
西大现代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1、理科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位名称批次招生类型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1财务管理本科二批普通类-3531174472、文科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位名称批次招生类型最高分最
延大西安创新学院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1、理科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位名称批次招生类型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1制药工程本科二批普通类-3641112382物联网工程本科二批普通类-362112372
西法大国家特色专业有哲学、侦查学、侦查学(经侦)、新闻学、新闻学(法制新闻)等专业。西法大省级特色专业。西法大省级特色专业有哲学、侦查学、侦查学(经侦)、新闻学、新闻学(法制新闻)等专业。西法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哲学类哲学西北政法大学
西工程大国家特色专业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班)、轻化工程、轻化工程(卓越班)、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西工程大省级特色专业。西工程大省级特色专业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班)、轻化工程、轻化工程(
西石大国家特色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西石大省级特色专业。西石大省级特色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西
西建大国家特色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工程管理、环境设计等专业。西建大省级特色专业。西建大省级特色专业有材料科
西北大国家特色专业有经济学(基地班)、经济学(数理经济实验班)、经济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国学)、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化学、化学(基地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质学(基地班
长安大国家特色专业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环境科学等专业。长安大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类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