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
2、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
电子与通信工程、
控制工程、
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
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招生领域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代码为085200。
我校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名称及代码详见“附件一”。
三、招生人数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文件规定,2014年我校工程硕士招生人数为760名。
四、报名方法
报名分为
网上报名和
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1.
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
6
月
20
日
至
7
月
10
日。
网上报名地址: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
网上报名程序及要求:
(1)资格自审。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报考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报名信息错漏,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学校也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2)按网站说明和要求注册、填写及提交报名信息和本人电子照片(
照片背景必须为白色,具体要求见“附件三”)。
(3)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80元)。
(4)网上缴费成功并且照片审核通过的考生,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2
.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时间:
7
月
11
日
至
14
日(8:30-17:00)。
现场确认地点: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二楼201会议室。(研究生院办公地点位于校友谊河南岸、图书馆北面)。
现场确认程序及要求:
(1)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符合报考条件的本人高学历和学位证书原件以及《报名登记表》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
(2)考生本人在现场确认系统打印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3.
准考证下载
2014年10月16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五、入学考试
工程硕士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的考试方式。
1、第一阶段考试为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GCT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逻辑)为全国联考,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和阅卷,考生各科成绩当年有效。第一阶段考试安排如下:
考试时间 |
2014年10月26日 8:30-11:30 |
考试科目 |
GCT |
考试地点 |
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
GCT联考考试大纲:《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第二阶段考试为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综合测试(即复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和综合面试,由我校自行命题和阅卷。复试时间为12月中下旬,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见“附件二”。
六、资格审查
(1)GCT考试成绩发布后,我校将公布复试分数线。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登录学位网信息平台下载本人《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考生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
(2)考生将《资格审查表》与本人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一并交我校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参加我校组织第二阶段考试(即复试)。
(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2839号)精神,我校工程硕士复试考试费为80元。
七、录取
1、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我校将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和综合面试成绩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其中,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我校当年录取总人数的10%。
2、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领域当年录取人数的20%。
3、我校将在2015年初公布录取结果并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春季入学。
八、学习方式和培养年限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时间主要是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进行,学位论文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一般为3年,长不超过5年。学生通过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经我校审定后,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一律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等,我校不予就业派遣。
九、培养费用
培养费用按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办学成本,以物价部门核定为准。
十、招生咨询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
联 系 人:朱育兰、虞翔
联系电话:025-84315499
邮政编码:210094
研究生院网址:http://gs.***.cn http://www.***.cn/
各学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咨询信息
学院代码及名称 |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
学院代码及名称 |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
01机械学院 |
成 畅 84315928 |
02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张红雨 84315378 |
03化工学院 |
张聚沛 84315506 |
04电光学院 |
周玲玲 84315431 |
06计算机学院 |
薛振华 84315960 |
07经济管理学院 |
潘 文 84315726 |
08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左晓康 84314960 |
10自动化学院 |
彭 栋 84318726 |
11理 学 院 |
段秋枫 84315133 |
12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
赵 芳 84315226 |
16材料学院 |
杜香芹 84314985 |
|
|
附件一:
南京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招生领域及专业课考试科目
序号 |
领域代码 |
领域名称 |
专业课名称 |
学院 |
1 |
085201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2 |
085202 |
光学工程 |
电子技术基础 |
电光学院 |
普通物理与光学 |
理学院 |
3 |
085203 |
仪器仪表工程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电子技术基础 |
电光学院 |
普通物理与光学 |
理学院 |
4 |
085204 |
材料工程 |
分析化学 |
化工学院 |
普通物理与金属学及热处理 |
材料学院 |
5 |
085206 |
动力工程 |
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 |
能动学院 |
6 |
085207 |
电气工程 |
专业综合 |
自动化学院 |
7 |
085208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数字电路 |
电光学院 |
8 |
085210 |
控制工程 |
专业综合 |
自动化学院 |
9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数据结构 |
计算机学院 |
10 |
085212 |
软件工程 |
11 |
085213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理学院 |
12 |
085216 |
化学工程 |
分析化学 |
化工学院 |
13 |
085224 |
安全工程 |
安全原理与评价 |
14 |
085225 |
兵器工程 |
弹道学 |
能动学院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15 |
085229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环生学院 |
16 |
085232 |
航空工程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17 |
085234 |
车辆工程 |
18 |
085235 |
制药工程 |
分析化学 |
化工学院 |
19 |
085236 |
工业工程 |
机械设计 |
机械学院 |
20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工业设计基础 |
设传学院 |
21 |
085238 |
生物工程 |
分析化学 |
环生学院 |
22 |
085239 |
项目管理 |
管理学原理 |
经管学院 |
附件二:
南京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学院 |
专业课 |
参考书目 |
机械学院 |
机械设计 |
《机械设计》 濮良贵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工业工程基础 |
《生产与运作管理》 陈荣秋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设计艺术与传媒 学院 |
工业设计基础 |
《产品设计》 王明旨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化工学院 |
分析化学 |
《分析化学》(第四版) 华东理工大学和成都科大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安全原理与评价 |
《安全原理与危险化学品测评技术》 刘荣海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环境与生物工程 学院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廷耀 |
电光学院 |
电子技术基础 |
《电工学》(第五版) 秦增煌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数字电路 |
《数字电路》 蒋立平 兵器工业出版社 |
计算机学院 |
数据结构 |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经管学院 |
管理学原理 |
《管理学教程》 周键临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 |
《传热学》 杨世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工程热力学》 沈维美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弹道学 |
《内弹道学》 金志明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外弹道学》 浦发 国防工业出版社 |
自动化学院 |
专业综合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控制理论基础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1、《微机原理与应用》王建宇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科学出版社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第三版) 贺家李 水电出版社 |
理学院 |
普通物理与光学 |
《普通物理》(第五版) 程守洙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光学》(第二版) 章志鸣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光学教程》(第二版) 姚启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混凝土结构 |
《混凝土结构》(第二版)(上下) 东大、天大、同济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材料学院 |
普通物理 与金属学及热处理 |
《普通物理》第五版 程守洙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金属学及热处理》 崔忠昕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附件三:
2014
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考生上传电子照片标准(中国护照证件照片标准)
1.电子照片图像样式:
2.图像规格:567像素(高)× 390像素(宽),头部宽度为248~283像素,头部长度为331~390像素,分辨率300dpi,图像文件大小在20~200 kB,JPG格式。图像尺寸为48毫米(高)× 33毫米(宽),头部长度为28~33毫米,头部宽度为21~24毫米。
3.颜色模式:24位RGB真彩色。
4.要求:
近期(三个月内)正面免冠彩色半身电子照片。
照片背景为白色,其他颜色不予受理。照片要求人像清晰,轮廓分明,层次丰富,神态自然,
着深色上衣。
5.照片可请照相馆、数码店等协助拍摄并调整至相应文件大小(20kB~200kB),不得进行任何修饰。
6.
电子照片由考生本人提交。该电子照片将在《报名登记表》、《资格审查表》、准考证、成绩单、学位证上使用。
附件四:
2014
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考生基本操作流程图
原标题:2014年南京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