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2022-04-06 14:52  上海交通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看完整内容
  • 一、基本情况
  •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 (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及工程应用能力;
  • (2)具备化学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及解决能..
  • (3)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 (4)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 (5)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
  • (6)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三、培养机制与模式
  • 1.实行“4+5”或“4+4”本博培养模..
  • 2.采取学分制管理,统筹本科和博士阶段培养计划
  • 3.通过增设科研能力培养、暑期学校等特色..
  • 4.实行学术导师制
  • 5.采取阶段考核和滚动机制
  • 6.实施专门的激励机制
  • 四、课程体系
  • 1.通识教育课程(39学分)
  • 2.专业教育课程(111学分)
  • (1)专业基础课程
  • (2)专业必修课程
  • (3)专业实践类课程
  • 3.特色跨学科选修类课程(10学分)
  • (1)现代化学方向
  • (2)智能化工方向
  • (3)新材料方向
  • (4)能源动力方向
  • (5)智能医疗方向
  • (6)生态与环境方向
  • 4.个性化教育课程(6学分)
  • 5.体质健康教育
  • 五、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 六、本培养方案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学校西迁、院系调整,于1997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90多年的风雨历程,化学学科培育了交大现今的生命学院、环境学院及药学院;支持了兄弟院校的学科发展;培养出以“稀土之父”徐光宪为代表的二十多位两院院士。学科现由4位院士、17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位973首席科学家、21位“四青”人才、5位全球高被引学者等组成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跻身全球ESI前1‰,QS全球排名44名,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化学专业以交大强大的工科为背景,通过特色课程设置实现理工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依托,科研教学互融互促,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强基计划专业、致远化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和自然科学试验班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化学(强基计划)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使命,面向化学化工学科重大基础创新和能源、材料、环境、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重大科研任务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以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验技能、培育家国情怀、开拓全球视野,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前沿、国家重点行业发展和建设的卓越创新人才。

本科阶段: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求实创新意识、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时应达到:

(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及工程应用能力;

(2)具备化学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及解决能源、材料、环境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化学反应与工艺的能力;

(3)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4)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5)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

(6)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博士阶段:以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坚定的科学信念、坚忍不拔的科学意志、敏锐的科学触角、广阔国际视野并且具有高学术水平的一流人才为宗旨。通过交叉学科、海外联培等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现状、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能独立开展创新研究,具备物理-生物-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培养未来学术大师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军人才。

三、培养机制与模式

1. 实行“4+5”或“4+4”本博培养模式,本科毕业经选拔通过后可直博进入相关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学校对选择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给予直升名额的政策倾斜。

2. 采取学分制管理,统筹本科和博士阶段培养计划。博士阶段的课程对高年级强基计划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提前修读博士课程,达到要求的纳入博士成绩。通过提前选修博士阶段的课程,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加快人才培养效率。

3. 通过增设科研能力培养、暑期学校等特色课程,提前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前沿课题研究。

4. 实行学术导师制:聘请院士、各类人才计划教授等作为一对一的学生导师。导师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习、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和指导,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培养理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卓越创新能力。

5. 采取阶段考核和滚动机制:一到三年级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同学分流至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一年级未分专业之前统一分流至化学类专业);强基班差额将选拔化学专业(一年级为化学类专业)学习优秀且有志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业的同学补足。

6. 实施专门的激励机制:除国家、上海市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各类奖助学金外,面向强基计划设立“校友奖学金”、“霞光奖学金”等,奖励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学生;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项目研究等提供经费和平台支持;通过“院长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前往世界知名高校或学术机构开展访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国际科技竞赛等活动。

四、课程体系

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为166,由以下部分构成:

1. 通识教育课程(39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组成。其中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等29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4个模块,共需要修读10学分,其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至少各修2学分,其余学分在4个模块中任选。

2. 专业教育课程(111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数理方法、概率统计、物理学引论、编程及数据科学基础等数理/计算机类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专业课程,以及无机合成、有机合成、结构化学、生物化学等化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3)专业实践类课程

包括实验类课程(物理、化学类基础实验)、各类实习实践(包括军事训练和工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能力培养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注: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毕业设计/论文可以选择化学强基计划跨学科交叉方向作为研究课题,实施双导师制。

3. 特色跨学科选修类课程(10学分)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专业选修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发展领域相关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可供修读的课程模块包括:

(1)现代化学方向: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计算与建模、固体化学、量子化学、电化学原理、物理有机化学等;

(2)智能化工方向:化工过程控制、反应工程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设计原理、化工过程计算机仿真等;

(3)新材料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材料热力学、材料物理、材料组织结构的表征等;

(4)能源动力方向:工程热力学、设计与制造、传热学、应用电化学等;

(5)智能医疗方向:生物材料、生物医学信号与系统、人工智能和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等;

(6)生态与环境方向: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注:跨学科选修类课程的选修时间和课程要求按照开课学院安排,不单独开课。建议可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相应学期修读相关课程。各模块修读要求见相关文字说明。多修学分计入个性化。

4. 个性化教育课程(6学分)

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来源为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模块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如二专课程学分、任选课程学分、本专业限选模块修满学分要求后多修读的学分、部分专业提供的没有学分要求的专业选修课、认可学分的PRP等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项目等。

5.体质健康教育

每学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考核,在第7学期计入成绩大表。

五、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

本科阶段: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学生修读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且通过答辩,完成学校规定的其它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规定》,符合授予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博士阶段: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规定的总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且符合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无学术诚信问题者,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六、本培养方案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原标题: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学校西迁、院系调整,于1997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90多年的风雨历程,化学学科培育了交大现今的生命学院、环境学院及药学院;支持了兄弟院校的学科发展;培养出以“稀土之父”徐光宪为代表的二十多位两院院士。学科现由4位院士、17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位973首席科学家、21位“四青”人才、5位全球高被引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上海交通大学于1906年创办物理实验室,1928年建立物理系,1978年恢复应用物理系,2001年改名为物理系,2013年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2017年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科自创办以来,名师荟萃,秉承“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的传统,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和社会精英。物理与天文学院科研和教学实力雄厚。学院从事的研究方向覆盖物理学、天文学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加剧,数学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各行各业的重大科技突破、工程创新和国防科研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对该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具有根本性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数学大国到数学强国的快速变革之中,国家对高端数学专业人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批准我校2022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旨在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规格化学(强基计划)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使命,面向化学化工学科重大基础创新和能源、材料、环境、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重大科研任务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以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验技能、培育家国情怀、开拓

2022年复旦大学强基计划体质测试方案

复旦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体质测试方案一、测试和评分说明(一)本次体质测试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10分;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二)考生因病或残疾向学校申请免予执行体质测试的,须填写《复旦大学强基计划体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咨询方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科学学院咨询电话:021-咨询时间:工作日14:00-17:00物理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咨询电话:(赵老师)或(吴老师)咨询时间:工作日13:30-16:00化学:化学化工学院咨询电话:021-(魏老师)咨询时间:工作日8:30-11:30,13:30-15:30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咨询电话:021-(林老师)咨询时间:工作日9:00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学科人才;在应用数学和交叉学科领域具有突出的数学建模、科学计算和综合分析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将数学素养灵活运用到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跨学科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合作精神、卓越的领导能力、开阔的学术视野、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魅力和强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1)生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在钱学森学长的直接倡导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于1985年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7年成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先后获批“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开始招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

2022年同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同济大学2022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选拔一批心怀使命、志趣高远、天资出众的青年学生,强化基础学科、强化创新素养,培养成为
技校专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