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叠加-个性”培养模式,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卓越教师培养,融合交叉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汇合教师专业技能,全员培养,全程跟踪。
实施“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培养思路。依据培养方案,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儿童福利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将预先培养目标与时时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加强理论研究,体现理论先行。结合幼教实践,准确把握幼儿教师人才培养导向,将“四有好老师”标准纳入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核心价值取向、以“校内校外教育横向一体化、职前职后教育纵向一体化”为支撑维度、以“目标-课程-途径”为结构框架的完整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基地建设,坚持机制创新。加强基地建设,依托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基地,职前教育充分利用学前专业活动、道德讲堂活动、各种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职后教育通过教研、网络平台,依托园本教研平台和国培项目平台,关注毕业生、淮北幼儿教师、国培学员,实现了“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将学前教育在校生、毕业生、淮北地区幼儿教师、国培学员整合为一个研究与发展共同体,联动培养“四有好老师”。获批安徽省卓越幼儿教师建设项目、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3.创新教研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校园”联合培养模式、“本导制·双导师制”的学习指导模式、“联动教研”发展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引领,合作培养“四有好老师”,突出交互性和生成性。
4.坚持社会服务,培养卓越幼儿教师。秉持扎根幼儿园实践的传统,坚持走近幼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教师竞赛、“联动教研”,注重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多年来一直承担多项“国培计划”,对安徽省特别是皖北地区幼教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凝练教-研-训特色,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
在突出第一课堂教学地位的同时,本专业特别注重第二、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贯穿四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的个别化发展“保驾护航”;邀请本系优秀毕业生返校做求职就业、创新创业报告;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做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报告,拓展学生专业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以中小学校、传媒公司、教育类科技公司为见习、实践、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本专业为依托创办了“大学生教学软件学习研究会”、“光影创研社”,并成立了学院首个大学生创业公司。近年来学生在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学校各种摄影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了出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