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资源利用、生物学、自然资源与保护学等为主要基础理论,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理论结合现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新理论和技术,紧紧围绕区域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沿海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以及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凭借良好平台,针对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加之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强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围绕浙江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沿海防护林抗性品种选育、城镇生态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专项财政等各类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10多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2项。主持承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学术研讨会;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余万元。

(1)植物学(071001)现有教师及教学实验人员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含实验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占教师比例的50.0%;拥有省优秀老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植物学硕士点分设3个研究方向:植物分类与资源利用、植物结构与发育及植物生理生化。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3项,到位经费500余万元;主持及

(2)动物学(071002)动物学科是浙江农林大学重点培育学科,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实验师2人,博士22人,博士占92%,大多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学术造诣较高、学历、年龄、专业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设动物生态营养学、动物发育及免疫生物学、动物疾病防控等研究方向,有硕士生导师16人,已培养39名硕士研究生。实验室面积1100m2,

6、种业(095115)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该领域紧紧围绕水稻、玉米、甘薯、油菜、小麦、蔬菜等作物,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贮藏与加工、种子经营与管理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本领域拥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10人,博士25人,浙江省政府特聘教授1人,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先进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10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硕士生导师16人。该领域拥有

(4)遗传学(071007)遗传学科创建于1958年,2004年列入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导师18人,其中教授6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省“151”人才6人。本学科是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要组成学科,实验室面积7600m2,拥有液质联用、气质联用、近红外光谱仪、激光共聚焦系统、基因枪、测序系统、荧光定量PCR仪、双向电泳系统和光合作用测定仪等高精密仪器,价值3000余

(3)森林保护(090703)森林保护学科创建于1958年,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成功申请省重中之重学科,为学校首批硕士点,现学科带头人为张立钦教授。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7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5人,博士23人,浙江省“151”人才12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森林保护学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多年发展,形成了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生物农药、森林微生

3、生态学(071300)生态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于2006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带头人为浙江省政府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江洪教授。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博士20人,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同时,聘请了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美国、加拿日本和英国等国的海外合作教授参与实质性研究,使研究工作保持能与国际前沿研

(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浙江农林大学校重点学科,是在浙江省重中之重森林培育学科(其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目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浙江省经济建设的需求,凝练了3个具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即植物有利等位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基因工程和种质创新和植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利用等。学科现有6名教授和6名副教授(均为硕导、博士),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2、土壤学(090301)与3、植物营养学(090302)土壤学学科成立于1958年,200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土壤学2010年评上的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的重新评估中再度被评上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土壤学专业硕士点,2010年被批准为农业资源利用一级硕士点。经过老一辈教师和目前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学科在全国森林土壤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水资源利用与保

(4)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5)本专业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养殖与动物疾病防控等研究方向。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人,讲师(含助理研究员和实验师)5人;博士占92%,大多人员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实验室1100m2,资产900余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经费1200余万元。获农业部、省、市等奖励6项,发

(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为依托,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本专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创新团队为平台,利用生态学、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