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法学专业(公安现役法制方向)(文科)

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公安海警学院招生章程法学专业(公安现役法制方向)(文科)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3-03-11 04:35:09 解决时间:2018-04-06 17:51

满意答案

(四)法学专业(公安现役法制方向)(文科)

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掌握法学、公安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海洋和舰艇基本知识并具备在海洋环境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熟悉行政执法、刑事案件查处以及法律救济程序等法律法规,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执法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环境资源法、公安执法办案程序、公安法律文书等。

  ??????????? 2018-04-06 17:51

网友推荐

其它答案

技校推荐

2019-10-01 16:08

法学专业-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市重点专业省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联系点联合美国知识产权集团开展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公务员考试通过率在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司法考试通过率60%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法律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及责任感,能从事司法、行政执法、企业法律事务以及涉外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分司法法律实务、市场法律实务和涉外法律实务方向。
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 1.立法部门:立法人员、地方人大、法制办等部门工作人员; 2.司法领域:法官、检察官及公证员等; 3.法律辅助领域:如书记员、法律助理、司法秘书、司法执行人员、司法警察等人员等; 4.律师:专职执业律师、兼职律师、法律援助律师、公职律师等; 5.行政与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人员; ***:企业法律顾问、企业法律工作者、管理人员、自主创业等;

法律研究人员:法学研究人员、法律教师、法学研究生。-浙江万里学院


主要专业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刑法学、国际经济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等。

民商法学-宁波大学

民商法学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重点学科。 学位点紧密联系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度高、民商事活动复杂频繁的实际和特点,在票据法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民法基本理论、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发展迅速,居全国先进水平。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 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44 项;总经费达190多万元;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 10余部;科研奖励20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名。
学科带头人郑孟状教授:,宁波大学副书记,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青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商经济法”及浙江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负责人;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其他课题10余项,是国内票据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术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负责人、国家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浙江省优势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负责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浙江省人大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浙江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专家委员,宁波宁波市委法律顾问。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司法部、浙江省等部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学术负责人孙建江副教授,出版译著、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 学术负责人郭站红副教授,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宁波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浙江同舟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出版《中国票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等专著三部,译著《魁北克民法典》一部。在《法律科学》、《环球法律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成果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转载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三项,其他项目十余项。曾获教育部法律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项多次,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 (1)民法;(2)商法;(3)知识产权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学科带头人蒲一苇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民事诉讼法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课题10余项,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国内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经济法学-宁波大学

经济法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位点紧贴浙江、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之实际,在企业改制与产权交易法、市场准入与监管法、金融法等方面形成学科研究特色。 近几年来,本学位点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及政府与地方合作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经济法学科为市级重点学科,经济法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经济法国家公开视频课程在全国上线。 本学位点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学科带头人为郑曙光教授,学术方向负责人为李学兰教授、赵意奋副教授。
学科带头人郑曙光教授:,是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博导,省级一流学科“法学”—民商经济法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第三届“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和宁波市人民政府“甬城英才”。长期从事经济法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发表论文70篇,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经济组织设立与运行制度、竞争与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制度、资本市场运行的法律问题、产业组织与自然垄断产业法律制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学术方向负责人李学兰教授,系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教务处处长。近5年来,主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项,其他类课题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教学和科研成果奖5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行业与企业自律监管、民间法与商会法。 学术方向负责人赵意奋副教授,系美国University of Toledo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学系主任。长期经济法理论、金融法、票据法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工作。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等10多项,兼任浙江省法学会金融法学会常务理事。曾获浙江省教师技能比赛优胜奖、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组织制度、票据融资制度、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学位点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经济组织法;(2)市场监管法;(3)金融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宁波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于2015年新增设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一流学科(法学A类)的三大重点支柱学科及学位点之一。 本学位点有教授2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2人。学科带头人为钭晓东教授,学科方向负责人为蔡先凤教授、夏雨博士。 学位点紧密联系针对浙江省与宁波大学的特点与现有和基础,本学科以环境法基本理论、国际环境法、海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实际需求,力求在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度高、环境法治问题先发的实际和特点,通过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的帮带,培养年富力强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环境法人才,力求链接“长三角”、辐射海西与浙南,力求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法治的重点智库,并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 本学位点已形成一支层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大部分都有出国留学、高端访学、项目研究等经历,具有国际视野。近几年来,科研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1项),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1项,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等,已获得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科带头人钭晓东教授:,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海洋法方向)、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渔业经管理”下的“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2011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环境法学博士,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理论法学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学科评审专家、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导师。担任IUCN高级认证专家/导师、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高院环境司法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重点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结题优秀)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先后在China legal Sciences、《管理世界》《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法学》《法学评论》、Macquari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aw、《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经济法学》等论点摘编及全文复印。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指导学生获国家挑战杯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学术方向负责人蔡先凤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和佛蒙特法学院(Vermont Law School)学习交流和访学。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和博士生导师(“渔业经管理”下的“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兼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系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发表论文几十篇,研究成果获奖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核政策与法律、海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等。 学术方向负责人夏雨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访问学者。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曾赴台湾、荷兰等地交流访学,并在宁波市法制办挂职一年半,对行政实务有较深了解,致力于环境行政法学研究。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政府横向课题等共计十余项,参与著作四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 学位点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环境法基本理论(2)国际环境法;(3)海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学科带头人刘满达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是国内网络与电子商务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法律(非法学)-宁波大学

法律(非法学)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以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两个硕士学位点为基础,兼顾刑事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等学科,并紧密联系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度高、民商事活动复杂频繁的实际和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2016年5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4项;总经费达600多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4部;科研奖励11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27名(含校外法律实践部门兼职教授17名)、副教授16名、讲师10名,其中博士18名、硕士12名。
学科带头人郑孟状教授:,宁波大学副书记、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青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4项,是国内票据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科带头人董茂云老师:,是宁波大学引进的特聘教授,原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1998年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法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与法制中的作用》;200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文明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研究》;2011年主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一)》。曾于1999年12月获上海市法学会首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共十位)称号。代表性研究成果专著《比较法律文化:法典法与判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获2002年司法部优秀法学教材与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2010年)。 学术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负责人、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司法部、浙江省等部省级二等奖2项。
学科带头人郑曙光教授:,是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博导,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省级学科基地法学研究中心经济法学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经济法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发表论文30多篇,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学术方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曾温州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副书记,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环境法学院高级认证专家,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法学会教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结题优秀)、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先后在China legal Sciences、《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法学》、《法学评论》、Macquari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aw、《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论文八十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经济法学》等论点摘编及全文复印。出版多部专著和浙江省精品教材。曾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二次、省高校成果二等奖二次。 学术负责人俞德鹏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宁波市人大常委,浙江省法理学法史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其他课题5项,出版专著6部,独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7篇,专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中国户籍制度和户籍法研究》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负责人刘满达教授,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篇,获省、市各级奖励5项,主持国家哲社规划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
学科点负责人蒲一苇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法学系副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建设负责人、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课题10余项,获得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是国内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术负责人孙建江副教授,出版译著、专著4部,发表论文6篇,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法律(法学)-宁波大学

法律(法学)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以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两个硕士学位点为基础,兼顾刑事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等学科,并紧密联系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度高、民商事活动复杂频繁的实际和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2016年5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4项;总经费达600多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4部;科研奖励11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27名(含校外法律实践部门兼职教授17名)、副教授16名、讲师10名,其中博士18名、硕士12名。
学科带头人郑孟状教授:,宁波大学副书记、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青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4项,是国内票据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科带头人董茂云老师:,是宁波大学引进的特聘教授,原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1998年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法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与法制中的作用》;200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文明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研究》;2011年主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一)》。曾于1999年12月获上海市法学会首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共十位)称号。代表性研究成果专著《比较法律文化:法典法与判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获2002年司法部优秀法学教材与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2010年)。 学术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负责人、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司法部、浙江省等部省级二等奖2项。
学科带头人郑曙光教授:,是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博导,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省级学科基地法学研究中心经济法学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经济法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发表论文30多篇,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学术方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曾温州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副书记,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环境法学院高级认证专家,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法学会教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结题优秀)、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先后在China legal Sciences、《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法学》、《法学评论》、Macquari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aw、《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论文八十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经济法学》等论点摘编及全文复印。出版多部专著和浙江省精品教材。曾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二次、省高校成果二等奖二次。 学术负责人俞德鹏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宁波市人大常委,浙江省法理学法史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其他课题5项,出版专著6部,独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7篇,专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中国户籍制度和户籍法研究》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负责人刘满达教授,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篇,获省、市各级奖励5项,主持国家哲社规划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
学科点负责人蒲一苇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法学系副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建设负责人、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课题10余项,获得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是国内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术负责人孙建江副教授,出版译著、专著4部,发表论文6篇,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法学专业-公安海警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军政素质,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熟悉公安执法办案各项业务,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法制、治安及刑侦等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门法律人才。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三大诉讼法学、公安执法办案程序、公安法律文书等。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代码035101)-宁波大学

参加复试的分数线为:政治不低于55分,外语不低于50分,专业基础不低于85分,专业综合不低于85分,总分不低于308分。

法学:-浙江万里学院

法学类报考类别内的高职高专专业均可报考。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专业简介

    1楼

    专业简介(一)航海技术专业(舰艇指挥方向)(理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公安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熟练掌握舰艇执勤组织指挥、海上公安业务、舰艇通信、导航与驾驶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海警队伍和公安边防舰艇指挥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航海学、航海仪器、舰艇通信、舰艇操纵与避碰、舰艇武器、舰艇执勤战术、舰艇机动与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方向)(理科)

    2楼

    (九)管理科学专业(后勤管理方向)(理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精通部队财务、军需、营房、装备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后勤业务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研究部队后勤管理及保障工作规律的能力,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后勤管理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港口管理、财务管理、基础会计、被装管理学、给养管理学、后勤应急保障、营房管理、枪械管理、车辆管理、建筑构造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海警舰艇指挥与技术专业

    3楼

    (一)海警舰艇指挥与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军政素质,熟练掌握舰艇操纵与指挥技能,能够胜任海警大型舰艇航通长、枪帆长、舰艇长等指挥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舰艇操纵与避碰、航海学、舰艇训练与管理、海洋气象、舰艇机动与编队、舰艇武器、涉外海上执法业务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航海技术专业

    4楼

    (二)航海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军政素质,熟练掌握舰艇操纵与指挥技能,能够胜任边防舰艇航通长、枪帆长、舰艇长等指挥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航海学、航海仪器、舰艇通信、舰艇操纵与避碰、舰艇武器、舰艇执勤战术、海上治安管理学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信息安全专业

    5楼

    (七)信息安全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军政素质,熟练掌握信息安全技术、密码通信保障及密码设备应用等技能,能够胜任部队信息管理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机要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密码学、公安信息系统安全、公安机要装备管理与维修、译电技术、机要参谋业务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航海技术专业(舰艇指挥方向)(理科)

    6楼

    (一)航海技术专业(舰艇指挥方向)(理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公安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熟练掌握舰艇执勤组织指挥、海上公安业务、舰艇通信、导航与驾驶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海警队伍和公安边防舰艇指挥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航海学、航海仪器、舰艇通信、舰艇操纵与避碰、舰艇武器、舰艇执勤战术、舰艇机动与编队、海上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轮机工程专业(机电技术指挥方向)(理科)

    7楼

    (五)轮机工程专业(机电技术指挥方向)(理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公安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能够胜任海警队伍和公安边防舰艇机电设备使用维修、机电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机电技术指挥人才。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舰艇生命力、舰艇柴油机、舰艇电气管理与维修、舰艇轮机自动化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法学专业

    8楼

    (五)法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军政素质,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熟悉公安执法办案各项业务,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法制、治安及刑侦等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门法律人才。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三大诉讼法学、公安执法办案程序、公安法律文书等。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信息安全专业(公安机要方向)(理科)

    9楼

    (六)信息安全专业(公安机要方向)(理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部队管理、军警技能、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密码通信保障与查控、密码设备应用维护管理等技能,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机要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外设、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密码学、公安信息系统安全、公安机要装备管理

  • 中专学校

    2017年公安海警学院浙江省宁波市招生法学专业(公安现役法制方向)(文科)

    10楼

    (四)法学专业(公安现役法制方向)(文科)本专业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掌握法学、公安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海洋和舰艇基本知识并具备在海洋环境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熟悉行政执法、刑事案件查处以及法律救济程序等法律法规,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能力、良好的部队管理和军事指挥素质,能够胜任公安现役部队和海警队伍执法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