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合
内容:
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要求:
(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2)能用恰当地用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2.方程与不等式
内容:
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区间,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求:
(1)掌握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2)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会用比较法证明简单不等式。
(4)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会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5)会解形如或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6)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7)能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函数
内容: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分段函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
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会求一些常见函数的定义域。
(2)会由f(x)的表达式求出f(ax+b)的表达式。
(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定义,掌握增函数、减函数及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4)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会使用分段函数。
(5)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会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会求二次函数的值。
(7)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内容:
指数(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分数指数)的概念,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对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法则,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要求:
(1)理解有理指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指数幂的计算。
(2)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3)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图象和性质。
(4)能运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数列
内容: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
(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平面向量
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直角坐标的概念,向量坐标与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中点公式,距离公式,向量夹角的定义,向量的内积,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会正确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
(2)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与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3)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4)掌握中点公式、距离公式。
(5)掌握向量夹角的定义,向量内积的定义及其运算。掌握向量内积的直角坐标运算。
(6)能利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逻辑用语
内容:
命题,量词,逻辑联结词。
要求:
(1)了解命题的有关概念。
(2)了解量词的有关概念,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并会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3)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意义。

(一)试题内容比例代数约50%;三角约20%;平面解析几何约15%;立体几何约10%;概率与统计初步约5%

1.集合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要求:(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2)能用恰当地用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二)题型比例选择题约50%;填空题、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50%

试卷结构(一)试题内容比例代数约50%;三角约20%;平面解析几何约15%;立体几何约10%;概率与统计初步约5%(二)题型比例选择题约50%;填空题、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50%

6.平面向量内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直角坐标的概念,向量坐标与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中点公式,距离公式,向量夹角的定义,向量的内积,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会正确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2)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与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4)掌握中点公

5.数列内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

2.方程与不等式内容: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区间,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求:(1)掌握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决有关问题。(2)会解一元二次方程。(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会用比较法证明简单不等式。(4)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会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5)会解形如或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6)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考试内容和要求(一)代数1.集合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要求:(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2)能用恰当地用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2.方程与不等式内容: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区间,含有绝对值

(一)代数 1.集合 内容: 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要求: (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2)能用恰当的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2.方程与不等式 内容: 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与

(一)代数1.集合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要求:(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2)能用恰当地用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2.方程与不等式内容: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区间,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