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四川各专业排位:
1.建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355(需要考654分);
2.风景园林理科普通类排位1426(需要考653分);
3.工科试验班理科普通类排位1426(需要考653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1834(需要考648分);
5.信息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834(需要考648分);
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2116(需要考645分);
7.自动化类(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216(需要考644分);
8.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2216(需要考644分);
9.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216(需要考644分);
10.生物医学工程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316(需要考643分);
11.软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17(需要考642分);
12.数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417(需要考642分);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理科普通类排位2417(需要考642分);
14.交通运输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519(需要考641分);
15.临床医学(“5+3”一体化)理科普通类排位2519(需要考641分);
16.经济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643(需要考640分);
17.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普通类排位2757(需要考639分);
18.物理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757(需要考639分);
19.机械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871(需要考638分);
20.环境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871(需要考638分);
21.化工与制药类理科普通类排位2871(需要考638分);
22.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022(需要考637分);
23.工业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022(需要考637分);
24.工商管理类理科普通类排位3137(需要考636分);
25.能源动力类理科普通类排位3137(需要考636分);
26.工程力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137(需要考636分);
27.文科试验班类文科普通类排位872(需要考608分);
28.英语文科普通类排位872(需要考608分)
2017年东南大学各专业四川排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四川 | 建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4 | 1355 |
风景园林 | 653 | 1426 |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 | 65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48 | 1834 |
信息工程 | 64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645 | 2116 |
自动化类(包含专业: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644 | 2216 |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 | 644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644 |
生物医学工程类 | 643 | 2316 |
软件工程 | 642 | 2417 |
数学类 | 64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 | 642 |
交通运输类 | 641 | 2519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含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 | 641 |
经济学类 | 640 | 2643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639 | 2757 |
物理学类 | 639 |
机械工程 | 638 | 2871 |
环境工程 | 638 |
化工与制药类 | 63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637 | 3022 |
工业工程 | 637 |
工商管理类 | 636 | 3137 |
能源动力类 | 636 |
工程力学 | 636 |
文科试验班类(郭秉文班) | 文科 | 608 | 872 |
英语 | 608 |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人才培养方案长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课程体系强调本硕贯通,拓宽培养口径,加强实践,注重创新和发展学生个性。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之成为研究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办“计算机科学培优班”,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奠定良好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也是首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 主修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及语言、离散结构、 数据结构基础、编译原理、 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等。
建筑类
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源于1986 年创建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办学历史较早、整体实力雄厚、社会影响较广的景观学专业之一,是一门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同时辅以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实用型、复合型的景观设计的高层次人才。学生通过严谨求实而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修满规定学分,毕业时可获工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直至博士学位,或到设计机构、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
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能
力、组织管理能力,能在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
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性
能分析与测试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的成分、制备方法与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
律,以及材料设计、制备与工艺控制的基本方法,从而具有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材
料设计、材料性能优化、新材料开发和材料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制图、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程度
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常规的材料制备、材料性能与结
构分析检测方法和技术;
3.具有选用适当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和实验方法分析并解决材料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
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的材料制备与加工生产方法,以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
和趋势;
5.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熟悉所属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
工程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生产装备与生产工艺、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性能与应
用等。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基础(56学时)、物理化学(80学时)、物理化学实验(50学时)、仪器分
析(32学时)、仪器分析实验(24学时)、有机化学(56学时)、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工程力学
(48学时)、电气工程学概论(96学时)、电工学实验(32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材料研
究与计算机应用(32学时)、材料科学基础(56学时)、材料力学性能(48学时)、材料物理性能
(40学时)、材料现代研究方法(56学时)、材料概论(32学时)。
(1)专业方向一:高分子物理(48学时)、高分子化学(56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40学时);
(2)专业方向二:金属学(40学时)、固态相变(40学时)、工程材料学(40学时);
(3)专业方向三:无机材料相图与应用(40学时)、无机材料高温动力学(40学时)、先进陶
瓷制备与加工(32学时)。
2.示例二:机械设计制图B(48学时)、电工技术(48学时)、物理化学D(64学时)、电工技
术实验(16学时)、材料科学基础实验(4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B(32学时)、电子技术(48学
时)、材料科学基础(128学时)、电子技术实验(16学时)、统计物理B(32学时)、冶金工程概述
(32学时)、材料物理性能A(48学时)、材料制备与加工(48学时)、材料分析方法(64学时)、金
属材料学(48学时)、材料力学性能(48学时)。
3.示例三:工程制图与AutoCAD( B)(64学时)、工程力学A(64学时)、材料物理化学(64
学时)、材料科学基础A(8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A(64学时)、材料性能学A(80学时)、材料现
代测试技术(56学时)、材料综合实验I(48学时)、材料中的固态相变(48学时)、材料结构与性
能(48学时)、冶金原理(48学时)、材料合成与制备(32学时)。
(1)金属材料方向:金属材料学(56学时)、表面工程学(48学时)、材料综合实验Ⅱ(48学
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陶瓷材料(56学时)、材料综合实验Ⅱ(48学时)、粉体工程学(56
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或
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制备方法实验、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材料物理性能实验、材料结构分析方
法与测试技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类
自动化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自动化专业是自动化类基本专业,以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厚基础、宽培养、重能力”为特色的宽口径综合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或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自动化专业培养注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自动化和电子与信息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该专业2005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区,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2年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专业。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电气工程主要是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学科。本专
业隶属于电气类,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电气工
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科
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
学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
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解决电气工程领域中的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分析与运行及控制问题的基本
能力。学校可根据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电力
电子技术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
理科学基础,具有外语运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
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掌握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验技术;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应涵盖电路、电子、电磁场、信息分析
与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
电力拖动、电力电子与电气检测、电力设备与高电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建议适当涉
及电气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各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气学科概论(16学时)、电路基础(64学时)、信号与系统(64学时)、电磁场(32
学时)、数字逻辑电路(64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40学时)、自
动控制原理(48学时)、微机系统与接口(48学时)、电机学(上)(48学时)、电机学(下)(48学
时)、电力电子基础(48学时)、电力系统基础(64学时)、电力传动技术(48学时)、电力系统暂态
分析(48学时)、电气检测技术(48学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48学时)。
示例二: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工程电磁场(40学时)、数字逻辑电路( 64
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40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微
机原理与接口技术(72学时)、电机学(上)(32学时)、电机学(下)(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48
学时)、发电厂电气工程(48学时)、电力系统分析(64学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64学时)。
示例三:电路(96学时)、数字逻辑电路(64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信号与系统
(48学时)、自动控制理论(56学时)、微机原理与应用(64学时)、电机学(上)(64学时)、电力工
程(上)(64学时)、电力电子技术(48学时)、微机保护基础(48学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48学
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48学时)、电力系统故障分析(48学时)、工程电磁场(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电气工艺实习、计算机软硬件实践、电气工程专业课程
设计、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气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
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类
机械工程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现代设计、制造、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了东南大学机械设计与智能控制学生创新基地、智能车辆学生创新基地、Robocup 机器人竞赛基地、电光源工程创业基地等,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提供条件。学生组建的赛车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以及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国际方程式赛车比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Masters 比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 设计竞赛、挑战杯、国际RoboCup 机器人竞赛等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