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身心健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扎实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1、知识产权法专业:掌握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本
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各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通晓与之相关的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司法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掌握并能操作有关知识产权法律业务和跨国法律业务。能够胜任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涉外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跨国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教学科研部门工作。
2、民商法专业: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民商事法律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民商事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胜任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民商事法律方面的实务或教研工作。
3、国际商事交易法专业: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私法等国际商事交易法律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国际商事交易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胜任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事交易法律方面的实务或教研工作。
2022年3月30日至4月30日24:00,考生登录我校本科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https://zhpd.bfsu.edu.cn/aeeaps)进行报名。考生在报名系统里填写和上传各类信息,无需邮寄纸质材料。身份证、学校推荐信(从报名系统打印)和复语考生的等级证书原件,以及其他证书的复印件请在参加能力测试时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中学阶段所学外语语种必须与高考报名所选语种一致,若因选错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中学在填写推荐信之前,应将推荐考生《考生信息一览表》在校内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填写推荐意见。
本年度综合评价招生实施省份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31省市区。
实施新高考省份不分文理,具体选考科目以所在省市考试院发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公示合格的考生根据各省考试院公布的我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填报高考志愿。
报名参加我校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国民教育序列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的往届毕业考生:
①已获国家承认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毕业生;
②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考生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报考,并须满足以下要求:在CSSCI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过两篇及以上与报考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2021年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后日期之前出具已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原件或编辑部的“论文录用/发表通知”原件。
③本科、本科、等高等教育毕业的考生在报名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2021年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须出示学历、学位证书原件,缺一不可;京外考生须将两证书复印件传真至我校研招办),按普通本科毕业生身份报考;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未取得学士学位证书者,按同等学力人员身份即上述第②条规定报考。
④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⑤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凭本科学历学位和现所在高校研究生院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报考,否则不予准考。
(3)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晚须于2022年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5.2022年推免生报名及具体工作方案将于9月中旬在我校研究生院网页上公布。
6.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须满足以下要求: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大学本科毕业后须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7.我校以下学院、专业对考生本科专业有限制,不允许跨专业报考:
(1)法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法语口译、法语笔译)仅限本科法语专业或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国际关系)专业、外交学(法语与法语国家研究)专业的考生报考。
(2)德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德语口译、德语笔译专业仅限本科德语专业的考生报考。
(3)欧语学院保加利亚语语言文学、罗马尼亚语语言文学、意大利语口译专业仅限本科相应语种专业的考生报考。
(4)亚洲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语言文学、印地语语言文学、缅甸语语言文学、梵语巴利语语言文学、柬埔寨社会文化、韩国社会文化、斯里兰卡社会文化、缅甸社会文化、老挝社会文化、马来西亚社会文化、伊朗社会文化)、朝鲜语口译专业仅限本科是相应小语种专业考生报考。土耳其语语言文学允许现代突厥语族语言(包括但不限于土耳其语)专业毕业生报考。孟加拉社会与文化允许跨专业报考。越南社会文化允许跨专业报考,但应具备一定的越南语基础,达到越南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水平。亚非地区研究专业允许跨专业报考。
(5)非洲学院非洲语言文学方向要求本科专业为非洲本土语言(包括斯瓦希里语、祖鲁语、豪萨语等)或掌握一门非洲本土语言,并达到专业本科三年级水平。
8.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接收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报考。
9.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教育部及我校规定的报考条件,我校将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和复试两个阶段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将取消考试资格,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满两年者;大专学历,可参加课程研修班课程阶段学习,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附:法学院课程研修班学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1.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有资格参加四门题库课程考试(题库课考试科目:①国际公法;②国际私法;③国际经济法;④知识产权法和国家水平考试(外国语和法学综合:宪法、刑法、民法、法理学和中国法制史)。2.在所学专业有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即在
(一)学分要求要求修满30学分,具体分配如下:1、学位公共课:5学分2、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4学分须学习2门通开必修课,计4学分;其中一门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计2学分;另一门在其他通开必修课中任选一门,计2学分。3、专业必修课:8学分4、专业选修课:12学分5、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1学分
2、民商法专业: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期学时学分考试方式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考试哲学原著1考试一外英语1、24考试通开必修课国际政治12考试法学方法论22考试高级法律写作12考试专业必修课民法学(一)(民总和物权)1362考试民法学(二)(合同和侵权)2362考试公司法(中国公司法)3362考试证券法(中国证券法)1
学位论文答辩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并提交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推荐,论文评阅人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学位论文撰写按照学校规定的期限和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论文一律用中文撰写;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与文件汇编》中的规定);字数在2万字以上。
招生专业国际法(国际商事交易法)知识产权法民商法
培养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系统了解英语文学、语言学、英语国家研究、翻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相关学科(文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翻译学等)的基础理论;知晓国内外的新研究发展。在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美、英、澳、加、爱等国别研究子方向就某一重要问题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有一定新意的研究。————研修班课程注重提升学
培养方式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实行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学习年限1、2年。2、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适当延长;在规定的长时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位的,以结业论。
培养目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身心健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扎实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1、知识产权法专业:掌握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系
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Ø权威师资中英文授课;Ø优质师资力量和外聘教师队伍,其中包括杰出的国内外法院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著名学者,以及国内外著名律所的律师等;Ø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的个性化课程模式;Ø安排旁听法院案件审判和重要法律会议;Ø多元化的国际校园氛围;Ø渗入式中外文化体验和多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