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科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管理、分类指导;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有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根据经济社会人才需求,采取“双线、双纲、双证、双高、双文化、双过程”的“六双”人才培养方式。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学校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北京民用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组建“山东协和中兴智慧城市学院”、“山东协和学院首都民航学院”,进行订单式培养,打造人才培养与上岗就业“直通车”。
学校坚持办学,实施协同育人。先后与英、美、澳、加、俄、日等13个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广泛的学术与教育交流。目前,学校已选派42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交流深造,并聘请了美、德、菲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多名资深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选送1500余名学生赴美国、德国、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共18所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选送毕业生赴德国工作项目现已正式启动。

第二章学校概况第十一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自主创业参与率6%以上。2015年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6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创

第十二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校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考点、山东省职业技能人才鉴定基地、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指定助学单位。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对鉴定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至少可以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第十八条招生就业处是组织和实施招生及其相关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学校各层次招生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l.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的政策规定;2.按照山东省教育厅核准的年度招生计划及有关规定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制定学校招生工作章程;3.开展招生宣传、咨询等服务工作,客观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情况和录取规则;4.公平、公正地完生录取工作

第十八条招生就业处是组织和实施招生及其相关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学校各层次招生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l.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的政策规定;2.按照山东省教育厅核准的年度招生计划及有关规定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制定学校招生工作章程;3.开展招生宣传、咨询等服务工作,客观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情况和录取规则;4.公平、公正地完生录取工作

第六条学校类型: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本科、专科(高职)成立时间:2011年4月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学体制:民办学习形式:全日制

第三十二条学校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8〕98号)有关规定,收取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学费标准:本科专业:18800-19800元/年;专科专业:9800元/年。住宿费标准按山东省物价局规定执行。

第五条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邮编:250109济南市临港开发区临港北路5677号(遥墙校区)邮编:250107

第十四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科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管理、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人才需求,采取“双线、双纲、双证、双高、双文化、双过程”的“六双”人才培养方式;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先后与海信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中国重汽集团、青岛澳柯玛、三角轮胎股份有限

第十三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科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管理、分类指导;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有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根据经济社会人才需求,采取“双线、双纲、双证、双高、双文化、双过程”的“六双

第十三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科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管理、分类指导;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有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根据经济社会人才需求,采取“双线、双纲、双证、双高、双文化、双过程”的“六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