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电力大学安徽各专业排位: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22290(需要考570分);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22290(需要考570分);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23259(需要考568分);
4.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23259(需要考568分);
5.电子信息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3787(需要考567分);
6.经济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4333(需要考566分);
7.软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333(需要考566分);
8.机械电子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333(需要考566分);
9.通信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333(需要考566分);
10.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333(需要考566分);
11.信息安全理科普通类排位24835(需要考565分);
12.能源与动力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835(需要考565分);
13.网络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4835(需要考565分);
14.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15.工程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16.核工程与核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17.应用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18.应用物理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19.信息与计算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20.工商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21.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23.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25345(需要考564分);
2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25.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26.材料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27.公共事业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28.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29.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30.环境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31.物流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32.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5875(需要考563分);
33.英语文科普通类排位5590(需要考584分);
34.日语文科普通类排位5590(需要考584分);
35.工商管理文科普通类排位5840(需要考583分);
36.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普通类排位5840(需要考583分);
37.经济学文科普通类排位6101(需要考582分);
38.公共事业管理文科普通类排位6402(需要考581分)
2019年上海电力大学各专业安徽排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安徽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0 | 2229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7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68 | 23259 |
自动化 | 568 |
电子信息工程 | 567 | 23787 |
经济学 | 566 | 24333 |
软件工程 | 566 |
机械电子工程 | 566 |
通信工程 | 56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566 |
信息安全 | 565 | 2483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65 |
网络工程 | 565 |
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 | 564 | 25345 |
工程管理 | 564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564 |
应用化学 | 564 |
应用物理学 | 564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4 |
工商管理 | 56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64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6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6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563 | 25875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563 |
材料化学 | 563 |
公共事业管理 | 563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563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63 |
环境工程 | 563 |
物流管理 | 563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63 |
英语 | 文科 | 584 | 5590 |
日语 | 584 |
工商管理 | 583 | 584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83 |
经济学 | 582 | 6101 |
公共事业管理 | 581 | 6402 |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
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
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
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
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热科学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
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设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需
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
还应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对职业、社会、环境有责任
感,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数学、物理、力学、材料、机械、热工、控制、电工电子等工程
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专门针对能源动力系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本专业要求的个人
能力和专业素质,能进行能源新产品和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相关制造,具有集成
创新的能力;
3.了解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行业需求动态,熟悉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理论前沿
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
4.具有在能源动力类企业的初步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
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
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基本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本知识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电工学、控制理论)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流体力学(56学时)、传热学(56学时)、工程热力学(56学时)、燃烧基本原理
与建模(24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机械制图及CAD基础(24学时)、电工电子学(72学
时)、自动控制理论(32学时)、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64学时)。
示例二:工程流体力学(A)(72学时)、传热学(72学时)、工程热力学(72学时)、燃烧理论
基础(1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64学时)、自动控制理论(72学时)、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
学(48学时)。
示例三:流体力学(80学时)、传热学(60学时)、工程热力学(75学时)、燃烧学(30学时)、
机械原理及设计(90学时)、工程图学(90学时)、电工电子(90学时)、自动控制原理(30学时)、
工程力学(12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
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热工实验(包括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学
实验)、能源与动力相关方向的专业实验(如燃烧学实验、热工控制与测试类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能源动力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结合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适应学校新能源学科发展的需要,重点围绕太阳能光伏系统、光伏材料与器件、风力发电技术等开展研究,构建了从理论计算、材料合成,到器件制备和应用集成等相互衔接和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解决太阳能光伏发电、制热、风力发电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注重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背景中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注重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安全应用。主要涉及光伏材料的量子效率、选择性辐射体与热光伏太阳电池光谱响应匹配、新型异质结半导体高效光伏器件、太阳能光伏(热)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最优化设计理论、风力机性能及其流场分布、风机叶片翼型理论与优化设计、风电机组控制与并网技术、风电场接网技术的研究等。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数量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专业特色
(1)体现电力行业特色:专业主干课程中设置电力行业内容,拥有1个“电力信息管理”科研应用平台、1个 “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企业管理”实验室,9家校外实习基地。培养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电力行业特点,熟悉电力生产流程和企业经营。
(2)具备发现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合理解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娴熟掌握主流企业(含电力)管理信息平台;具备发现企业管理现存关键问题,可以提出用管理信息化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电力生产概论、电力企业信息化、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
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程序设计、运筹学、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应用系统等。
4. 毕业生就业
本专业培养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人才的社会实际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能源、电力行业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实施与服务等工作;从事面向管理决策的信息分析和统计工作;从事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具有应用研究所需的基本知识,了解当前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能够在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学校的电力行业背景和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线,在水污染控制技术、污泥减量化处理技术、电力行业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等领域已形成优势平台。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理论基础、一定的三废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面向一线、面向电力的高素质环保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机械制图、化工原理、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环境化学、电厂环境保护等。
毕业生就业
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技咨询公司,以及设有环境相关学科的学校、科研院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各企业污水处理站及化学分析室、水处理公司、电厂、电力设计院、各种环保公司、电力公司等。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掌握国际软件工业界最新工程标准、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具有系统设计与分析以及软件项目工程管理的能力,能够从事软件工程开发和研究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专业特色
(1)厚基础,重应用,培养学生竞争力: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围绕以面向对象Java开发、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嵌入式开发这4条主线展开教学,并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企业级开发、嵌入与移动终端开发技术。
(2)注重案例与实验教学,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学中探索以实际案例进行渐进式教学,90%以上的专业课程都开设相应的课程实验。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学院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模式,与浦东软件园知名IT企业建立了联合校外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基地,积极促进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践。
3. 主干课程
计算机科学概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Java编程、Java EE开发技术、NET开发、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架构与设计、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现代软件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等。
4. 毕业生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IT企业、教育机构、企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过程管理和软件测试、游戏娱乐软件开发、手机端应用APP开发等工作。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上海电力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2. 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也是本专业的基础与支柱。本专业要求学生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计算机应用理论与软件开发技能,进行扎实的计算机训练,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编程和软件开发工作。
3.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值分析、数据分析等。
4. 毕业生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金融计算与金融投资分析以及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等。毕业生可进入工业、商业等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和教育部门从事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