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陕西各专业排位:
1.计算机类理科普通类排位7469(需要考593分);
2.电子信息类(工学)理科普通类排位7976(需要考590分);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8311(需要考588分);
4.智能制造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311(需要考588分);
5.电子信息类(理学)理科普通类排位8471(需要考587分);
6.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8661(需要考586分);
7.材料类理科普通类排位8661(需要考586分);
8.建筑类理科普通类排位9203(需要考583分);
9.工业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379(需要考582分);
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科普通类排位9589(需要考581分);
11.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理科普通类排位9589(需要考581分);
12.数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9589(需要考581分);
13.地理科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9589(需要考581分);
14.经济学理科普通类排位9763(需要考580分);
15.金融学理科普通类排位9763(需要考580分);
16.油气储运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763(需要考580分);
17.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普通类排位9945(需要考579分);
18.机械类(车辆)理科普通类排位9945(需要考579分);
19.导航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945(需要考579分);
20.工程力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0329(需要考577分);
21.电子商务理科普通类排位10329(需要考577分);
22.交通运输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0329(需要考577分);
23.能源与动力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529(需要考576分);
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3(需要考575分);
25.制药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3(需要考575分);
26.海洋工程类(船舶)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3(需要考575分);
27.工商管理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3(需要考575分);
2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0936(需要考574分);
29.应用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0936(需要考574分);
30.土木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0936(需要考574分);
31.安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1146(需要考573分);
32.机械类(机电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1146(需要考573分);
33.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普通类排位11367(需要考572分);
34.公共事业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11580(需要考571分);
35.矿业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1782(需要考570分);
36.应急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11782(需要考570分);
37.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理科中外合作办学排位21606(需要考533分);
38.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理科中外合作办学排位22254(需要考531分);
39.金融学文科普通类排位1557(需要考609分);
40.工商管理类文科普通类排位1557(需要考609分);
41.法学文科普通类排位1638(需要考607分);
42.新闻传播学类文科普通类排位1687(需要考606分);
43.汉语国际教育文科普通类排位1780(需要考604分);
44.外国语言文学类文科普通类排位1838(需要考603分);
45.社会工作文科普通类排位2361(需要考594分);
46.思想政治教育文科普通类排位2361(需要考594分)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各专业陕西排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陕西 | 计算机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7469 |
电子信息类(工学) | 590 | 797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88 | 8311 |
智能制造工程 | 588 |
电子信息类(理学) | 587 | 8471 |
自动化 | 586 | 8661 |
材料类 | 586 |
建筑类(五年) | 583 | 9203 |
工业工程 | 582 | 9379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81 | 9589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581 |
数学类 | 581 |
地理科学类 | 581 |
经济学 | 580 | 9763 |
金融学 | 580 |
油气储运工程 | 58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79 | 9945 |
机械类(车辆) | 579 |
导航工程 | 579 |
工程力学 | 577 | 10329 |
电子商务 | 577 |
交通运输类 | 57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76 | 1052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575 | 10733 |
制药工程 | 575 |
海洋工程类(船舶与海洋) | 575 |
工商管理类 | 57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74 | 10936 |
应用化学 | 574 |
土木类 | 574 |
安全工程 | 573 | 11146 |
机械类(机电工程) | 573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572 | 11367 |
公共事业管理 | 571 | 11580 |
矿业类 | 570 | 11782 |
应急管理 | 570 |
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33 | 21606 |
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531 | 22254 |
金融学 | 文科 | 普通类 | 609 | 1557 |
工商管理类 | 609 |
法学 | 607 | 1638 |
新闻传播学类 | 606 | 1687 |
汉语国际教育 | 604 | 1780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603 | 1838 |
社会工作 | 594 | 2361 |
思想政治教育 | 594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安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安全工程专业是我国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领域的主干专业,是兼技术和管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是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体系的重要学科支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监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并具备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等人文知识与素养。
主要课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技术与评价、安全管理学、职业卫生与安全、安全信息系统、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通风与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监测与检测、空间信息应急技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交通安全技术与工程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安监生产、工业环境、土木建筑、国土交通、公安消防、石油化工等行业与领域的教育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系统设计、监理咨询、风险评估、监察管理等工作,可服务于工矿企业、建筑、消防、安监生产、国土、化工、能源、机械、交通运输、保险等行业。该专业本届毕业生升学率48.39%,就业率100%。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物流管理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物流管理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运作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国家物流规划管理部门、大型物流中心、物流连锁企业、港口企业从事物流企业计划、调度、组织和控制策划、电子商务与配送方案规划与设计等工作,或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凡学习成绩优秀或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者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59%。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融管理、计算机、信息及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专业信息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技能与方法,具有大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化咨询等相关技能。
主要课程:C语言、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应用数据结构、MIS系统软件、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数据可视化、软件测试、企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建模、管理学原理、网络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学生毕业后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信息化咨询与决策等相关技能,成为能够在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复合型人才。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始建于1952年,目前为省级重点学科,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对象,2009年首次参加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5年再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第3次参加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以交通运输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德才兼备且“适应性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宗旨,培养具备坚实的工程数学、计算机、外语基础知识,运筹学、交通运输组织学以及必要的土木工程、信息与控制、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知识,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以水路运输工程为主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在交通运输及物流等相关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策划与设计、生产运营与组织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预期五年以上的毕业生:能在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学术界、教育界成功地开展与专业职业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学术研究及创新创业等工作,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能在社会大背景下理解、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工程实践问题;能以重要的法律、伦理、监管、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宽广的系统视角管理多学科项目;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能够通过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强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适应职业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主要课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地理与布局、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交通信息与数据库技术、交通运输设备、交通工程项目概预算、交通投融资管理、交通运输法规、交通运输经济分析、交通港站与枢纽设计、港口装卸工艺与设计、港口与航道工程学、港口企业管理、港口经济学、外贸口岸管理、船舶营运管理、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船舶货运技术、国际航运经济与市场学、国际航运业务与水运商务、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基础及公路运输组织等。
本专业设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物流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博点。学生毕业后既可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在国家及各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在港口、航运企业、现代物流企业等从事交通运输与物流规划、组织、管理、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本专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工业工程类
工业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关于复杂系统有效运作的学科,它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从系统角度,对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或组织中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与优化。
工业工程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美国,工业工程是七大工程学科之一,IE工程师已成为工程师类职业的第二大职业。工业工程也被称为CEO的摇篮,代表人物有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等知名企业家。中国工业工程领域研究和教育工作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国家工业管理基础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专门的IE部门,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曾说“IE无所不在,IE无所不能”。
培养目标: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深厚的数理基础理论和机电工程技术基础,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宽广的企业管理和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对复杂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能力。
课程设置:开设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课程,以及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物流工程、设施规划、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统计质量管理、ERP、先进制造系统、工程经济学等专业主干课程。
未来发展:工业工程的核心是效率科学,是采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是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技术手段。工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关联紧密,MIS/ERP、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既是本专业学习的关键课程,又是IT与工业结合的重要途径。数字孪生、协同创新等工业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制造系统自动化、智能化革新指明方向。
系部概况: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较早设立本专业的院校之一。目前工业工程系教授占比47%,副教授占比26.5%,讲师占比26.5%,博士学历占比73.3%,留学经历占比46.7%。开办了国际留学生班,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按照同样教学计划进行培养。
毕业生中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约35%,出国留学深造约5%,其他为就业,就业率历年来近99%。毕业生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可在制造业、服务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签约的知名企业有华为、中兴、富士康、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
机械类
智能制造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智能制造工程”为教育部新备案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二批该专业建设高校,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计划建设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三大优势学科之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机械工程学科为主,联合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而成。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依托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智能机械联合重点实验室、以及多学科交叉共享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实验实践平台,为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机械、控制和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营与管理工作,获得良好的工程训练,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精神和继续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及运维工作的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实践人才。
2017年、2018年机械工程专业已经开展了校内的“国际班(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本科培养模式选拔组建工作,其培养模式全面综合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2+2”国际交流。